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第一件大事,就是包粽子。俗话说:“吃了端午粽,一年不肚痛。”端午这天,母亲早早地舂糯米、剥花生、晒绿豆,还特地从集市上砍了一些五花肉,然后,就在家忙着包八宝粽。母亲的粽子做好了,自家留一小部分,给外婆家送几大串,剩下的,就是送给各位亲戚邻居的。
晌午时,父亲从地里回家了,扛锄头的肩上,又多了一捆艾叶、菖蒲,还有马齿苋、苦菜、苦瓜叶、金银花等。父亲在堂屋的门楣上各插了几支菖蒲、艾叶。问父亲,这个插了做什么?父亲一脸严肃,却不作答。
“端午百草都是药,只怕凡人识不出。”母亲用父亲采来的药草,满满熬了一桶水。傍晚时,让我们每人洗个澡,还用雄黄涂背。母亲说,洗了这个澡,一年四季上山下地干农活,都不会得皮肤病。母亲还给每人几瓣大蒜。我们将这些大蒜装在衣兜里,经过一段时间后,大蒜就变得黄澄澄的。母亲说,这种黄大蒜是一种良药,倘若在田塍上、山林里被蚊子、毒虫叮咬,只要用这种端午大蒜涂抹一点汁,就可止痛消肿,清热解毒。
端午节最精彩的节目,当然是看龙舟赛。不过,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龙舟赛看的。记得小时候,我们要去邻市一个叫禾青的小镇,才有龙舟赛看。从村里去禾青,要走很远的山路。大家为了看龙舟赛,却一点也不畏难。村里的哥哥姐姐们,还有刚过门不久的小媳妇,都会相约去看龙舟赛。我们年纪小,也要跟了去。他们就吓唬道:“这么远的路,去了走不动,就把你们丢到禾青街上,当‘叫花子’算了。”我们年纪虽小,但天天在山路上蹦跶,再远的山路都不算什么,更何况还有赛龙舟的“好把戏”看,于是,我们拍着胸脯保证,绝不给他们添半点麻烦,方才获得一同去看龙舟赛的许可。
一路上,大家很轻松地说着笑着、打着闹着。姐姐们牵着我们小孩子的手,哥哥们就跟在我们屁股后,和姐姐们开着玩笑。田地里的农活忙了一个段落,一级一级的梯田里,新插的禾苗在柔风里轻轻摇曳,仿佛在相互倾诉着初夏的喜悦。曲折细长的山径,像一根被人遗落在山野深处的绳索。小径的两旁,各种各样的小草吐着嫩叶,开着许多不知名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
记得好几次,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到禾青时,龙舟赛早搞完了。但人群还未散去,有几支获胜的队伍,还在干劲十足地划来划去。“宁输一甲田,不输一年船”,那是大人的事。我们并不失望,谁赢谁输都无所谓。我们是来感受气氛的,是来凑热闹看把戏的。对我们这些小屁孩来说,看比赛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回家时,天已擦黑,人也累趴了。第二天起床,只觉得腿肚子酸痛。大人们便揶揄道:“禾青那‘西洋景’好不好看?明年还去看吗?”“不去了,再也不去看了。”小孩子揉着腿肚子,连声保证。但年复一年,每到端午节,小孩子们比谁都闹得凶,吵着闹着非去禾青看龙舟赛不可。直到现在,我们都长大了,看龙舟赛也成了一道奢侈的童年记忆。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端午节的气氛越发淡薄,总让人觉得少了几分期翼和温存。
(唐慧忠,任职于新邵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