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十余年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

治山治水 增绿增收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李慧玲 朱加妮 实习生 王楠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起邵阳市水土保持工作十余年来的变化,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资深工作者徐筠感慨万分,“依稀记得是2010年5月29日,那天局里搬新家,我是在新办公楼水保科报到的。当时心里还很是忐忑,初次接触水土保持工作,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没想到在水保科一干就是十多年,今年10月,我即将从这个热爱的岗位退休。让我引以为傲的是,我见证了邵阳水保的发展历程,邵阳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有我的一份力量。”

徐筠介绍,她初到水保科时,水土保持工作的公众关注度不高,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水土保持这个词,不知道水土保持究竟是什么意思,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那时候邵阳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官方数据是4012平方公里,生产建设项目主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很少,更别说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了。2010年11月,市政府出台了《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纳入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审查收费服务范畴,实行“一站式”服务。

“公众对水土流失这个概念一直存在误区,以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盛的地方水土保持工作一定做得好。其实不然,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等森林覆盖率高的县市,水土流失反而更加严重。”徐筠解释道,“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层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根系土壤层,通过这三个层次对降水进行调节,并提高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能。树木长得太高,不利于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

2015年,为提升党政干部的水土保持意识,我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知识进党校领导小组,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四期学制一个月的水土保持知识培训班,主要培训对象为域内市、县(区)水利局分管水土保持的副局长、水土保持局局长以及各乡镇分管水利的副乡(镇)长,参训人数为200人。徐筠作为当时的讲课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2016年12月,市政府出台《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邵阳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再次明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在并联审批立项环节。此后,水土保持这一概念逐步被公众所认知。

自2010年至2023年,我市共争取水土保持项目59个,争取中央资金31495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8.77平方公里、崩岗240座。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72平方公里,治理崩岗199座。根据水利部2021年的监测数据,我市2021年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448.36平方公里,与2010年相比减少563.64平方公里,治理成效显著。

成效看得见,荣誉也接踵而至。2015年,新宁县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2017年,我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1年,隆回县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2022年,邵阳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市水利局继续加大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科普教育基地的资金投入,开拓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边界,在充分利用原实验园区土地的基础上,力争将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与此同时,我市全面开展“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行动,结合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实际,综合选取邵东市为示范县创建点,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为标准,重点打造邵东市洞霞山水、佘湖坳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此外,以水土保护为切入点,重点建设推广邵东市团山镇漆树村水保乡村项目,串联村庄绿化美化、休闲观光,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打造邵东“共富样板”。

今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170万元,实施3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面积达36.65平方公里,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河段防洪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约20万名群众直接受益。

--> 2023-06-20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李慧玲 朱加妮 实习生 王楠 十余年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6752.html 1 治山治水 增绿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