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时,正是车辆通行的高峰期,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北门口,人来车往,穿梭如流,秩序井然。
“这条路是我们出行的必经之路,有了红绿灯,我们出行就安全多了!”谈起路口新启用的红绿灯,周边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市政协委员周后卿提交的几份提案。
“困扰已久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高兴,我也很高兴。”站在路口旁,周后卿讲起自己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切实履职、建言献策的经历,语气中满是欣慰和激动。
周后卿是邵阳学院理学院教授,扎根教育一线36年来,他始终不断学习,潜心钻研,与时俱进,怀揣着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满腔爱意不断前行,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1年,周后卿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2019年起,周后卿又多了一个身份——市政协委员。几年来,他通过各种方式建言资政,迄今共提交提案27件,报送微建议16条,各级社情民意信息30件,撰写课题、调研报告20篇,在建言献策这条路上,他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
周后卿在建言献策方面不仅十分高产,他的提案更是含金量十足。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民进会员,通过政协、党派平台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提交提案素材、参与调查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对如何议政建言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2017年以来,周后卿共有14篇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民进中央、湖南省政协、湖南省委统战部采用,连续两年获民进中央颁发的“民进全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和“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翻开周后卿撰写的提案,不难发现,这些提案都有着选题准、分析透、建议实的共同点。
2020年,周后卿与其他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建议》,呼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缓解由于生猪存量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上涨问题。2022年他在《丰富群众菜篮子 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中建议,加大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大做强邵阳蔬菜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倡导“邵阳人吃邵阳菜”风尚。他提交《关于做大做强我市第三产业的建议》,建议继续在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做大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推敲、深刻思考,一件件提案凝结着他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一份份真情。
“周后卿委员的提案切合邵阳实际,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调研很深入,调研成果有深度……”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提案都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与重视,提交的提案连续三年被评为重点督办提案、重大民生提案,得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并在相关的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
“不调研不提案”这句话时常挂在周后卿嘴边。作为一名学者,他善于从现象中看本质、从现状里看趋势、从细微中看大局,他始终以做一名合格的“调研员”要求自己。
为了了解农村殡葬陋习情况,他走进偏远乡村走访调研和村民“唠家常”;为了掌握市民对电动车的看法,他在街头和市民“聊闲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几年来,周后卿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基层调研,几乎走遍了邵阳的大街小巷、山间地头,通讯录里满满都是调研对象的联系方式。可以说,他提出的每一件提案都是深入调研、了解实情的心血结晶。
周后卿是“60”后,是本届市政协400余位委员中名副其实的老大哥。由于眼睛高度近视,不适合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前不久因用眼过度右眼出血,医生劝他多休息,妻子心痛地责怪他,但他虽然满口答应,却总是闲不住。
为什么这么拼?周后卿坦然地说:“我是政协委员,也是普通老百姓,应该坚持为百姓发声,为百姓多做实事,为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这就是周后卿,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一位用提案书写为民尽责篇章的政协委员,多样的角色,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