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名垂千秋,凭什么?一曰能,一曰忠,一曰廉。
他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做出联吴抗曹、西进巴蜀的战略决策,这种见识,天下少有。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舌战东吴群儒,这种气势天下少闻。他善于谋划,火烧赤壁,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胜利,奠定刘备三分天下的基础。他知识渊博,深谙天文气象知识,能够草船借箭十万支,是世人敬佩的“专家型领导”。他治军、治国、识才等等方方面面,都能力出众,不得不让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一旦选择刘备,就忠于蜀汉,绝无二心,这份忠诚值得敬仰。在乱世之中,良禽择木而栖,为了利益,背主求荣者比比皆是。勇者如吕布,可以为了美色、权利三次背叛主公。刘备死前放心托孤于他,就是看中他忠诚的品质。因为忠诚,他为了汉室殚精竭虑。
古往今来,有能之人,举不胜举。能臣如王莽、霍光,一个自己称帝,一个废帝,凡此种种,皆为后人诟病。唯有诸葛亮,因为忠诚尽职,功勋卓越,成为千古名相。因为忠诚,所以廉洁。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11年之久,死后留给子孙的财富只有薄田15亩,桑树300株。
刘禅乱世求生存的智慧
世人都笑话刘禅,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亡国之后,身处异国居然“乐不思蜀”。
刘禅真是如此无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在位41年之久,诸葛亮辅佐他只有11年。他绝对不是一个傻瓜,《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夸他“智量甚大”。诸葛亮绝不是拍马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也确实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禅的人生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自知之明。刘备托孤后,刘禅没有野心膨胀,要废除诸葛亮的权力。历史上,很多帝王在自己实力不够强大的时候削藩夺权,结果无一不是身败名裂。如明朝朱允炆,强力削藩王。最后朱棣一个清君侧,他丢了皇权。刘禅非常清楚明白自己的能耐,治国理政,他个人能力远不及诸葛亮,在军队中的威望更加不如诸葛亮,如果有专权想法,结果会很惨。汉废帝刘贺就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最后当了50多天皇帝,被外放到江西南昌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三十多岁就郁闷而死。
二、能审时度势。面对魏国大军,他选择了投降。很多人认为蜀国山高林茂,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刘禅居然没有抵抗几下就投降了,实在不该。可是,战争打的是实力。面对强敌,蜀国抵抗,最后的结局也是几年后失败,而且还让更多的老百姓遭殃,刘禅自己也无法得到好的结局。刘禅投降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是有益于百姓、有利于自己的睿智行为。
三、向强者示弱。刘禅投降后,司马昭特意让他表演蜀国歌曲,虽说这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可是他装傻照办。司马昭问他还想不想蜀国。按照常理来说,此情此景,当然会想自己的家乡。可是他居然说:“此间乐,不思蜀。”最后让司马昭完全放下戒备之心,让他当了安乐公,保全了家人,得到了富贵。据说,他的孙子还在魏国当了官员。如果,他表现强势,可能立马就有杀身之祸。
刘禅明白,他个人能力不足以开疆辟土,所以他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再北伐。诸葛亮走的是进攻性军事战略,刘禅走的是防御型战略。这种重大战略的部署调整,就是他有自知之明的证明。
(晓宇,邵阳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