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华女士的诗词作品,内容比较丰富,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书中许多诗词,大写特写家乡邵阳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令人感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情味。
刘博华女士总是带着执着的热爱和厚重的乡情,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用优美语言进行观照、深情地描绘。她不仅以诗人眼光和笔调对家乡的风光和人情进行描绘,而且从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搜索发现其与众不同的美。于是,高霞山的“芳菲缱绻”“毓秀钟灵”、河伯岭的“嶙峋岩石”“苍古灵泉”、天子湖的“云霞摇荡”“芦苇欢歌”、油茶之都的“丽蕊妖娆”、蓝印花布的“工千叠景”、布袋戏的“绝伦美异”等等家乡景物和风土人情,都大量地涌入刘博华的诗词题材之中。
如她的《咏天子湖》:“环抱群峦水绕行,波光潋滟一舟轻。云霞摇荡虾吹鼓,芦苇欢歌柳赋声。自有诗情生碧浪,能无大雁对山鸣。何时紫燕再邀我,把酒临风韵色清。”
天子湖,历来吟咏者甚多。刘博华此诗乃别具其美,首联二句即大有佳趣。“环抱群峦”是什么呢?原来是水绕山而流。“波光潋滟一舟轻”点明是在湖上泛舟。看似平常话语,却别开生面,别有佳趣,诗情画意扑面而来。第二联接着写在湖中的所见所闻,天上的云霞映入水,水中的鱼虾在跳跃,搅动映下的云霞,而汩汩有声。如此描写,特别新颖而生气勃然。芦苇何以又欢歌呢?原来是风吹芦苇沙沙作响,加上“柳赋声”,则又别有意趣。一“赋”字,极不凡俗,用笔之妙,大可见之。第三联两句既抒情又写景。“诗情”何以“生碧浪”呢?原来是碧浪翻滚,荡漾着动态之美。继而说到“大雁对山鸣”,用空中之景来对称湖中之景。此二句乃互文见义,既新奇又自然。“碧浪”和“山鸣”看似对得不工,实际上是交叉对,即“碧”对“鸣”、“山”对“浪”,前代名家和今人佳作皆有先例。尾联亦很不错,“紫燕再邀我”,出笔颇为生动,虽不新奇,但亦脱俗。“把酒临风”是套用前人用语,似有俗气,但紧接着用“韵色清”一救,而显得别有情味。“韵”而有“色”,又是“清”的,不落俗套。全诗写天子湖的美景,却不是平面静态描写,而用动态立体描写,写泛舟湖中的所闻、所见、所感,铺陈了一派新奇生动的景象。
刘博华女士不仅牵情家乡的自然景观,而且钟爱于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她的《题邵阳县二中》:“楼台掩映蔚蓝天,叶绿枝红绮梦圆。播种幼苗迎曙色,灌溉新圃绮梦天。锦弦拨韵挥成汗,妙手裁云化作烟。济济英才如凤翥,应时施教育花妍。”
此诗着重于描写,从美妙的形象描述中表现县二中的美和寄托作者的深情厚爱。首联描写得很有声势,“叶绿枝红”紧扣培养人才的主题,点明“楼台掩映”的宏大气势所在,气韵与情韵合一,此种起笔实在佳妙。第二联进一步将学校育人的主题深化。“迎曙色”和“著鸿篇”,势态飞扬,气大声宏,又紧扣主题。第三联的“锦弦拨韵”,意韵本不寻常,而“挥成汗”更势大意雄。“妙手裁云化作烟”,云化作烟,不正是一代一代的莘莘人才,陆续走出校外,而飞腾昊天之外吗?此“烟”字用得奇且险,又用得妙,可谓神来之笔。结尾一句“应时施教育花妍”也是难得的奇句。“应时”本是县二中的旧名,民国年间名曰“应时中学”。此句中的“应时”,乃用意“双关”,可见博华女士之功力和才气之不凡。
(李争光,江西省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邵阳市诗词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