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低于5%。
当年,我的一个表哥在镇里中学读高中。全校几百人参加高考,就他一人考上大学,被湖南林学院录取。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到了十里八乡。姑丈他们摆了几桌宴席,许多老师和亲戚前来祝贺。酒席上,老师称赞表哥学习认真,不耻下问,肯动脑筋。亲戚们则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勤奋努力,脑子灵活,将来肯定大有出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赞不绝口。我的父亲(表哥的大舅),特意请木匠做了一个漂亮结实的木箱,刷上红漆,送给表哥,祝愿他好好学习,满载而归,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贵州省林业厅从事科研工作。他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
眨眼间,4年之后的1981年7月轮到我参加高考了。那时的高考,由于种种原因,都要进行两次考试(1988年之前都是这样):在正式高考之前,先要进行一次比较严格的“预考”,就像时下举办的各类大赛,有初赛、决赛之分。目的就是先过一遍筛子,去粗存精,淘汰一批成绩差的学生。只有那些预考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晋级”参加正式高考。那时,即使有钱的家庭也没有办法把分数较低的子女送入大学深造。
那时我在一所普通高中读书,文、理科两个班,共100来名学生参加高考,结果没有一个同学上大、中专线。后来有的同学通过复读考上了大学。上大学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捷径。有的家长,为了子女考上大学吃上“国家粮”,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一届又一届地复读,有的同学复读八年才考上大学。我班有个同学,为了把基础打牢靠一些,她又返回学校从初一读起,最后考上大学。还有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则通过参加电大、职大、夜大、函大、业大(简称“五大”)学习,拿到了大专或本科文凭。
因家庭负担重,兄弟姐妹多,当年未考上大学的我没有选择复读。后来,我一边教书,一边自考,几年拼搏,终于拿到大学文凭。
(黄田,绥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