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一名领导干部谈及下基层调研的感受:当前党内称呼庸俗化现象出现好转,但“言语贿赂”这种怪现象仍有大市场,让人浑身难受。比如,领导讲话必称重要、领导做事必称亲自、称呼上级必加尊敬……政府工作人员互相介绍的时候不称“同志”,是“某处长、某厅长、某司长”,“副职”称呼为“正职”更是“正常”,心照不宣“戴高帽”。
“言语贿赂”顾名思义,即语言上的欺骗、夸大、奉承,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其表现或是曲意阿谀、花言媚俗;或是浮言夸饰、言不由衷;或是俯首帖耳、拍马逢迎;或是卖弄文笔、哗众取宠。自古至今,“言语贿赂”乃为一些人的常态,其根源在于有人喜欢,愿者上钩,“官”念太盛、私心太重。
“言语贿赂”在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屡见不鲜。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变成钻营“言语贿赂”的“人才”。有些人不谋正事,谋“出路”;不思工作,思“前途”;不练本领,练“嘴皮”。人品不正、专业不精、能力不强,仅凭一张“嘴”,建立所谓的“关系”,平步青云。如此小人,倘若身居高位,又会重用何人?不言而喻。
语言使用的好坏,直接关乎官风、党风、政风。“言语贿赂”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成为多数人趋之若鹜的“行贿”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言上的贿赂和金钱上的贿赂一样具有危害性。虽然所吐之言与法纪无涉,听不听由你,但一旦得逞,便能骗取领导的信任,从而干出丧失组织原则的事来。党政机关一些嘴皮子上使神功、文字堆里翻筋斗的“人才”,仅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一杆灼灼生花妙笔,就可巧取“果实”,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只存哗众取宠之心,这是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的反映,是不讲正气、缺乏骨气、毫无锐气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装腔作势、装模作样、江湖义气、面目可憎。
若想改变“言语贿赂”日益泛滥的现状,领导干部的辨别能力是关键。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对那些擅长于察言观色、掷人下怀、卑躬折节、趋炎附势的“溜”“拍”之徒不予买账,尤其不能让他们捞到“油水”、得到好处,“言语贿赂”就不会有市场,搞这种贿赂的人随之也会大为减少。因此,警惕和反对“言语贿赂”,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谀”防“俗”的堤坝,多在慎“言”上下功夫。
对于“言语贿赂”这种病态官场生态,必须予以重视,对症下药,切不可让其大行其道,腐蚀思想。在“俗言”面前,不妨学学两位老夫子。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口碑庸俗的人没有好印象,毫不留情地说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反,他觉得“刚毅木讷近仁”,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才能达到脱俗之境界。荀子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嘴上说得漂亮、客客气气,行动上则俗不可耐、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慎俗。领导干部要有更强的慎俗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假客气的人“不客气”,面对“俗言”不俗气。
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绝使用、也拒绝接受“亲自”“首长”等“官念”色彩浓厚的词汇,彻底改掉想通过巴结讨好上级领导走捷径、开后门的想法,彻底改掉想用动动嘴取代跑跑腿的投机取巧想法,彻底改掉习惯于跟风随流的不良恶习,时刻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等的考验,并过好辨别言辞真假、拒绝“言语贿赂”的关口。对“言语贿赂”者,保持警惕和距离。
(作者系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员、二等功臣、军事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