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色彩、纹理等质地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是因家乡的一条河,这里简直是奇石的世界。那里的石头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造型石,或为人形、或为鸟兽、或为楼台;有图纹石,纹路如画,线条优美,或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有文字石,有的似篆书,有的似简化字,更有的似草书,虽结构简单,但意蕴丰富……从小在石头堆里玩耍,耳濡目染,我爱石、藏石,常常感觉石中有我、我中有石。
常言道: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面对一方精美的石头,那绚丽的色彩、优雅的格调、朴拙的造型、天然的纹理、深邃的内涵、超脱的灵气,无不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领悟到一种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情怀。古往今来,奇石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名人雅士的钟爱和赞赏,遍载文赋典籍之中,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外在之美,更在于其蕴含的独特内涵和精神魅力。赏石,其趣在石态,其情在会意,相互融通,方出境界。
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一方灵性的石头就是一方山水的缩影,一段横切的历史。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韵味:壁立当空、挺拔峻峭者谓之“瘦”,四面玲珑、上下相通者谓之“漏”,轻盈飘逸、晶莹通澈者谓之“透”,石纹起伏、凹凸不平者谓之“皱”,色泽苍老、拙劣朴实者谓之“丑”。正如清人赵继恒诗云:“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
中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唐宋时期,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收藏、观赏奇石之风盛行。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唐朝宰相牛僧孺,晚唐宰相李德裕等人都爱石、好石,几至成癖。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石赏石,为石题诗,为石写记,不惜笔墨。宋代大书法家,号称“石颠”的米芾,拜石为兄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藏石、赏石一度成为宋代时尚,不仅文人墨客赋诗著文,还出现了许多专著。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成文于南宋的《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116种之多,并记载有生产之地、采取之法,又详其形状、色泽而品评优劣。明清时代,赏石活动进入繁盛期,赏石家层出不穷,石谱、石志纷纷问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把赏石意境从自然景观缩影和直观形象美,提升到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高度。郑板桥爱石、画石,还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的赏石理论。清代儒者赵尔丰通过一方灵石,看到了一种人格的榜样:“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以为友。”
古人言君子如玉,就是说君子具有玉石的美德。玉就是美丽的石头。日本熊泽禅师以石头特征立下《石德五训》:一是奇形怪状,无言而能言;二是沉着而有灵气,埋土中而成大地之骨干;三是耐寒,坚固不移;四是质坚,而能为大厦高楼之基础;五是默默伫立山中、庭园,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诚如星云大师评说的那样:“人若具此五德,人生何处不自在?”
美学家陈望衡教授说:“奇石美美在哪里?根本的就美在这人情化、人格化。”所谓人情化、人格化,也是一种“自然的人化”。王朝闻教授也说:“我认为人对石的欣赏活动,离不开自然在人们精神上的人化,或人的精神对象化。”石出山野,虽居于人世,又超然于世俗,卓尔不群,居庙堂而不傲,置草舍而不卑,既不仰视权贵,也不俯视布衣,朴实如野叟,天真若村姑。因心清而不奢求,因无求而不媚人;因坚贞而呈纯真,因纯真而守自尊。石头所体现的坚贞、温柔、雄强、清秀、拙朴、灵透、顽丑、俊逸、刚直、含蓄等内涵意蕴,赏石者一旦心领神悟,便会产生极大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