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处从二楼搬到了一楼,就在马路边上,我们办理公证业务再也不用气喘吁吁来回爬楼梯,方便多了!”5月30日上午,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一位前来办理“黄昏恋”财产公证的老人,握着绥宁县公证处工作人员的手说。
近一年多以来,绥宁县司法局进一步强化为民情怀,采取“外观+服务”立形象、“实地+网络”实现公证“零距离”、“公司+农户”代管价款等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切实增强当地公证部门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外观+服务”,为民服务立形象
“前坪没有硬化,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难爬楼”“手续繁杂”……这是原来前往绥宁县公证处办事的老百姓的牢骚话。为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绥宁县司法局党组经集体研究,斥资43万元,对办公楼的前坪进行水泥硬化,并将原一楼车库加以改造,然后把绥宁县公证处从原来的二楼整体搬迁至一楼,从大街上走过的群众一眼便可望见。改造提质后的公证处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办事群众不再被挤来挤去,还有地方可供休息。同时,为提高公证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绥宁县司法局还向社会公开招录了两名年轻工作人员,通过老公证员带、网上学、参加实地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等,全县公证业务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实地+网络”,为民服务“零距离”
绥宁县公证处在办理好实地公证的同时,推出了专门的网络绿色通道,方便群众办事,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该公证处常态化通过网上“零距离”接洽,高效快捷办理相关公证事宜。
2022年3月中旬,绥宁籍苏女士收到前往美国读博的录取通知书,但因其本人当时正在上海隔离,无法到绥宁办理出生、无犯罪记录、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等涉外公证。公证员了解其困难后,主动告知苏女士,将办理公证所需材料扫描后通过微信发送给公证人员,再由其委托绥宁的亲属来公证处代为办理。在正式办理公证业务过程中,公证人员通过与苏女士视频连线的方式,不断与苏女士核实相关情况,结果仅仅几天时间,公证员就为苏女士出具了所有相关公证书。
“公司+农户”,为民服务显担当
“公司+农户”,是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来的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模式。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司与农户在信息、资金、影响等方面显著不对称,导致订约、履约中相互信任不够,严重妨碍双方订约、履约进程。绥宁县司法局创造性尝试并践行“代管价款”制度,为打通“公司+农户”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2年初,湖南临武正邦养殖有限公司与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养猪大户杨某某准备签订一份养殖协议,但由于养猪行业存在较大风险及合同标的高达200余万元,结果双方都对将来合同的履行心怀忐忑:公司担心付款后,养殖户会发生养猪场建不好、生猪养不出等违约情况;养殖户则害怕出现生猪养大后,公司不收购、少收购或不付款、少付款等现象。双方纠结之际,正在东山下乡的绥宁县司法局干部建议双方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双方来到绥宁县公证处,工作人员向双方详细介绍了“代管价款”业务,即由公司方先将合同约定的价款汇至绥宁县公证处专用账号,待养殖户完成协议约定事项后,经双方签字同意,再由绥宁县公证处将结算款项及时支付给养殖户。双方了解该项特殊业务后,一拍即合,当场按规定爽快办理了公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