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笔者到一些单位采访,了解到很多地方和部门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几乎每个单位都召开了专题会议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细化了工作措施。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选定好调研课题,安排好调研行程,有的还下达了完成多少篇调查报告、发表多少篇调研理论文章等“硬指标”。
但笔者认为,这种“带着课题走”的调查研究方式值得商榷。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奔着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些单位和部门,却把“解决问题”这道“必答题”理解成了“选择题”,调查研究不是“奔着问题去”,而是“奔着选题去”“带着课题走”,这种做法,有违瞄准急难险重任务,锚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着疑问、抱着目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初衷,取得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粗看起来,“奔着问题去”和“带着课题走”,只是字面上的差异,但两者实质上有着很大区别。“奔着问题去”有鲜明的导向性,是发现问题、找准问题、与基层群众一道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项以打通工作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为目的的系统工程;而“带着课题走”则有一定的主观性,去哪里调研?调研哪些方面?都带有固定思维、定式框架。这样,就很容易“提前预设调子”,导致在调研中有意或无意地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忽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或者避重就轻,只看到表面的粗浅问题,忽视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的调研结果必然失之偏颇。另外,“奔着问题去”注重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研究出问题本质,研究出硬招实招,并进行决策执行和落实环节的反馈调查;而“带着课题走”注重的是收集相关材料,形成调研报告,至于有没有问题?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堵点淤点难点究竟有没有打通?则关注不多,容易造成调查研究和贯彻落实的“两张皮”。
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扎扎实实在调查研究中做到“奔着问题去”,走出“带着课题走”的误区,盯着“难点”而非“观点”、怀着“感情”而非“感性”、带着“思考”而非“总结”,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慎终如始做好调查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事业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实惠,让调查研究出实效、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