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在今天还能见到的古城墙,是与明代的开国大将吴良分不开的。
元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朱元璋带领一班文臣武将,拳打脚踢,扫荡群雄,平定了天下。明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出了他的爱将吴良,一路南下,来到武冈,“讨靖州、绥宁诸蛮”。作为军事家的吴良知道武冈战略位置重要,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城池,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
这武冈城墙规模有多大?清嘉庆《武冈州志》记载:“武冈州城,环抱诸山,襟带二水。宋军元路仅余垣址。明洪武初,江阴侯吴良讨平杨清甫之乱,相地度宜,增筑旧垒,为城周围七百四十六丈,高二丈,广八尺。上竖战楼七百六十间,崇以雉堞,环以壕堑,沿城军铺四十有三。东西南北各有城楼,门四,东曰宣风,西曰定远,南曰济川,北曰迎祥。”现在,打开一些权威的网站,就能看到这么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只要一读,就让人浮想联翩,平生几分向往。
遗憾的是,在这众多的说明文字中,却似乎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先说第一处:“武冈城墙为洪武初年江阴侯吴良修建,吴良为明代十三陵的设计者。”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吴良(1323—1381)为明十三陵的设计者,就经不起推敲了。十三陵是以因集中安葬了明代十三个皇帝得名的,安葬在这里的第一个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的亲侄子允炆手里抢过来的,因此,他有胆子抢皇位,却绝对没有胆子在没有坐上皇位之前,就肯定自己能坐上皇位而去设计陵墓。即使从他一坐上皇位就决定修陵,这一年是1403年,这时的吴良己经死去二十多年了。因此,吴良不可能是十三陵的设计者。
在网站的文字中,还有一句话,是说武冈城墙的施工工艺:采用内外巨石码砌,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砌成的。巨石码砌没错,直到今天还存在的城墙就是物证。但既然是巨石码砌,还真的需要用糯米作为粘合剂来砌筑吗?要想说清这事,还得先从中国建筑史入手。简单说来,在宋代以前,砖石间的粘合剂主要是用黄泥。由于黄泥的粘结性不强,这也是唐宋以前用砖石作建筑材料而难以出现高层建筑的原因。
到了宋代,石灰已作为砖石类建筑材料的粘合剂得以使用。而对于矮层的砖石建筑,得到广泛使用的粘结剂,是用黄泥、石灰和河砂三种材料均匀混合而成的。因此除了特殊场合,是没有必要再用糯米来作粘合剂的了。武冈城墙是用方形的大块青石垒砌的,它的厚度至少三米,高度为七米。从高度和厚度及建筑方式来看,吴良砌筑武冈城墙非要用糯米来砌吗?
其次,砌城若用糯米作粘合剂,一石糯米能砌就几块石头?武冈城“周围七百四十六丈,高二丈,广八尺”,如用糯米作粘合剂,这大量的糯米从何而来?吴良率军来到武冈,军队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粮食。远道而来,粮食运输不易,就地筹粮,同样不易,武冈当时是地广人稀。
以上种种,我认为用糯米来修武冈城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存在的。
(杨运焰,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