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聊天时,总是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聊到儿子身上。
记得儿子上初中时,有一天早晨他上学时随手将我书桌上的一包槟榔“收”了起来。我下班后发现槟榔丢失,在吃饭时“随便”说了句:“你们有谁拿了我的一包槟榔,请放回原处。”儿子已将槟榔吃了,最终他鼓起勇气向我承认了错误。
按常理,对待儿子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严加管教,严肃地批评。但我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给了儿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既保全了他的“面子”,又让他在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吸取教训。从此,儿子再也没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了,槟榔也不吃了。这给我一个启示:改变教育的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父母,对孩子犯的错误,要有“容人之过”的心态,应该从爱护、帮助、挽救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性质,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急于做决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及伤害。
孩子求知欲望强,但识别能力低。批评要取得好效果,还要掌握好时机。孩子情绪丰富而活跃,但自控能力弱。自我独立意识强,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强,很容易犯这样那样的过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父母要区分情况,了解孩子的心理,注意尊重和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选择最佳时机,指出其错误并帮助其改正。不要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避免因一点小问题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虽小,但自尊心强。批评孩子的错误要客观,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既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孩子的优点,更不能在学习、生活等问题上,把老账都翻出来。
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最终目的是引导被教育者自己去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家长:好孩子都是教育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让孩子懂得规矩,既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能一味忍让,更不能盲目指责、任意羞辱。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等。只有尊重了才有平等,才能俯下身子去理解孩子、去认真聆听孩子。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
(刘仕斌,任职于邵阳市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