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习近平讲故事》堪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感染力和实效性的范本。讲好故事,要善于从历史中积累故事素材,从现实中挖掘故事素材;讲对故事,要从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中入手,使教学更具深层次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讲精故事,要使故事兼具通俗化与深度性,从而提升知识点的真实之感、立体之感、理论之感。
讲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思政教师从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中汲取故事灵感,讲述一个个好故事,是将中国智慧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习近平讲故事》讲出了三个“好”:第一个“好”,是讲出了中国历史文化之“好”。善于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中寻找给养,经常援引古代寓言、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把历史巧妙地引入现实,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和营养。第二个“好”,是从时代之变、发展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用“争戴‘贫困帽’”的故事,揭示出扶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表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不能失去脱贫斗志、产生依赖心理。第三个“好”,是善于反思自己事挖掘身边事,积累好故事素材。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游泳的故事,比喻改革要“识水性”,如果自身是“半桶水”或者不熟悉水域环境,那么很有可能就会置身于危险之境。
讲对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思政教学有两个难点,其一是高校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成长背景和施教者存在代沟;其二是教学知识点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抽象化。因此,在故事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讲述的故事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和教学情境;所谓典型性,就是讲述的故事必须内涵深刻,并能阐明事理。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要想达到教育人、启发人的效果,就必须讲对故事。通过形象概括,跳出苍白枯燥的说教,不仅易于理解和践行,也能激发兴趣,让学习本身从一种被动要求,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行为。
讲精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抓手。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提炼总结升华故事的能力,把故事讲精。讲精故事的要求有两点,从语言表达来说,讲述故事的话语风格要朴实、完整、用词得当;从讲述者自身来讲,要熟悉故事素材,体悟故事背后的道理,升华故事的核心要义。《习近平讲故事》“廉政故事”系列中的“霸王别姬”篇,以短短不到三行半的描述,深入浅出且一语双关地将党的作风问题,提升到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警示党员干部,不解决好作风问题,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就会出现亡党亡国的悲剧。又如,“30里借书”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细腻质朴的用词和娓娓道来的描述,向德国民众讲述了自己在陕北农村插队时,走很远的路去借《浮士德》的故事。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有别,但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爱书”之情,感染了在场民众。习近平总书记讲精故事之“道”启示我们思政教师,对内要打开自身深化、升华故事的能力;对外则是要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兼具这两点,思政故事才能讲得简单、干净、有哲思性。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