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读书人都知道。4岁就知道把梨子让给兄长吃,见识的确不同凡响。他也是一个大孝子,13岁那年,他父亲死了,他表现得悲痛欲绝。
据说孔融书读得非常不错,是一个神童,少年就因为会读书成名。10岁随父亲到京城,师从大师蔡邕。16岁那年,因为收留被宦官打压的名士张俭获罪。他和兄长、母亲都愿意因此承担罪责,郡县不能决。硬骨头的孔融因此成名。他是东汉末年的大儒,当时天下读书人的偶像。他在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是“建安七子”之一。
因为太有个性,孔融最后被爱惜人才的曹操杀了。曹操当权,求贤若渴,看到许攸来了,连鞋子都来不及穿,立即出门迎接。曹操诗歌也写得非常不错,按理说,曹操、孔融两人兴趣一致,应该是好朋友。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孔融和曹操是大冤家。主要原因是孔融个性太强,处处挑衅曹操,羞辱曹操。孔融被杀,是他不识时务。
孔融喜欢乱说话,被曹操抓住了把柄。他与祢衡交流时说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这种不孝的言论被曹操知道了,以此为借口,杀了他全家。
其实,孔融被杀不是因为他说了过头的话,真实的原因是他羞辱了曹操。曹操原本不想杀他的,还想重用他,树立自己重才的形象。可是,孔融不买账。当然,东汉末年,名士都以不畏权贵为荣,以不怕死为骄傲。所以,作为天下名士榜样的孔融,内心是不怕得罪曹操的。曹操进攻乌桓,他认为这不值得兴师动众,竭力反对;同时,还在城内说曹操会大败而归,要老百姓逃命。曹操禁酒,他写书嘲讽。曹操要称王,他全力上书反对,主张尊崇天子,扩大汉室实权,这明显是要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对着干。所以,曹操找了一个孔融不孝顺的理由杀了他全家。
孔融被杀,他自己是无憾的,因为实现了名士不畏权贵的理想。可是,他满腹的才华无法彰显,两个幼儿因他而死,实在是一个悲剧。
孔融的可悲在于过于任性,口无遮拦。要知道祸从口出,因言获罪之人,在古代比比皆是。
(晓宇,邵阳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