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相关部门发布提示,警惕毒蘑菇,慎食野生菌。
蘑菇好吃易误食
“这些蘑菇能不能吃,有没有毒哦?”看着朋友带来的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野生蘑菇,的士师傅何先生心里直犯嘀咕。“这是好几种蘑菇吧,我们也不是专家,分不清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还是别吃了,去楼下超市买点香菇来炖鸡汤吧。”
近日,我市进入雨水多发期,野外各种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一些人来到野外,采摘、品尝野生蘑菇,体验美好田园生活。但是,蘑菇往往是有毒与无毒混生,有些毒蘑菇与无毒蘑菇长相近似,又生长在一起,往往让人放松警惕,一不小心就会误食有毒蘑菇。
据了解,邵阳市的野生蘑菇多为枞树菌与红菇科蘑菇。红菇科的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仅靠肉眼难以分辨,其中一部分有毒,极易误食引起中毒,有毒的红菇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亚稀褶红菇,其致死率可达50%以上。亚稀褶红菇被误食的概率很大,因为它跟红菇科的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相混淆,非常难以辨认,前者有毒而后两者都可以吃。同时,在野外复杂环境下,无毒蘑菇极易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污染,因此即使是无毒的蘑菇也有中毒的风险。
野生蘑菇难以分辨,不知有毒与否,但经过人工培育的可食用蘑菇,品种多样价格便宜,口感与野生蘑菇无异,而且经过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检验,更为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分辨毒蘑菇
或许你认为,只要掌握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就可以放心食用了,其实不然,蘑菇鉴别还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外观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颜色朴素。
实际上,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取。因为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都很鲜艳,却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大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淡红鹅膏等,其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但是这些种类恰恰是老百姓误食导致中毒的野生蘑菇主要种类。
误区二: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食用菌鸡腿菇经常在粪便上野生,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反之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误区三: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亚稀褶黑菇(红菇科)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中毒。
误区四: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红绒盖牛肝菌可有效杀灭果蝇,是人类美食。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豹斑鹅膏经常被鼻涕虫取食。致命白毒伞,也被虫啮食。
误区五:民间流传很多毒蘑菇的辨别方法,如与大蒜、银器等共煮,能使之变黑;样子不好看的或破损不变色的可食用等等。经调查与试验证实这些方法均不可靠。
误食毒蘑菇中毒该怎么办?
记者从邵阳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摄入蘑菇类型及所含毒素密切相关。随地区、品种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中毒后潜伏期在2小时至24小时之间,有的仅为10分钟。超过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表现,继而根据蘑菇种类不同影响不同器官及系统,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急性肝损型、急性肾衰竭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过敏皮炎型,以及其他损伤类型。
如果在食用蘑菇后感到身体不适,请马上拨打120并进行自我救治。首先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马上催吐,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过程中,可服用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催吐,减少毒素的吸收。另外,尽量保存食用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分辨品种,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