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石漠高坡”穷山村,如今“清凉甘田”网红打卡地。
仲春时节,走进武冈市稠树塘镇甘田村,清凉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稠树塘镇最偏远的山村,海拔在700米以上。该村2016年由甘田村、仙神村、独石村3个村合并而成,居住着7个民族的3237名群众。
近年来,甘田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风村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抱团过上红火日子,畅享民族团结进步的甘甜。
“石榴籽夜话”聚民心
甘田村原名干田村。顾名思义,石多水缺、干旱严重。过去民间有云:“干田坳,干田坳,离天只有三尺三。”“有女不嫁干田坳。”稠树塘镇党委书记刘小群记得,2016年来到这个偏远山村时,坐车绕了很远的路,车很颠簸,腿上都是泥。全村靠400多口山塘和几十口井取水,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
人心齐,泰山移。村里要发展,首先要顺民意、聚民心、汇民力。2020年,该村结合党员会议、村“两委”会议,创新开设“石榴籽夜话”。利用夜晚农闲时间,村党总支书记周明达带领包片村干部,在小组长、党员的配合下,组织各院落村民就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乡风文明及村规民约的制定、项目工程的建设等开展讨论、形成共识。每个院落每年至少开展三次以上“石榴籽夜话”,多的有一二十次。
村里实施70多口骨干山塘建设项目,村民们夜话时达成一致意见:积极支持,占用田土不要补偿,施工范围内的青苗不要补偿,水电原价保供。他们主动帮助施工方将塘底反复犁实,还派出代表作为“清廉观察员”,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投资3.19亿元的邵阳市中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户该村,村民们原先不了解、难以接受。几场“石榴籽夜话”之后,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统一了思想。所有的征地程序仅用10天就完成了,无一人闹事、上访。村民们还自发给寒冬施工的队伍送姜汤,积极支持该项目顺利推进。
远眺城里灯火通明,村民们在夜话中纷纷表态,“我们也要安装路灯。”于是,村里在2021年、2022年先后安装了130多盏路灯,告别了以前的黑灯瞎火。村里建成蔬菜基地,准备请专人跑市场。村民提出,“村干部不试水,搞砸了怎么办?”于是,村干部轮流上阵,下午采摘打包,凌晨出发往城里,进超市、送学校,甚至自己摆摊,摸清行情、打开销路。
通过“石榴籽夜话”,甘田村的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现代化新甘田的强大合力。该村先后建成2处清廉教育基地,成立4家集体经济企业,打造4个幸福院落,建成50亩红枫基地、90亩生态园、800亩板栗采摘园、1300亩油桐基地。
“石榴籽积分”育民风
为了培育乡风文明,激发村民将“公家事”变成“自家事”、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主人翁精神,该村创新社会治理,依托“石榴籽积分超市”,全面推行积分管理。
积分管理办法以村规民约为基础,将社会治安、公益美德、乡村建设等5个方面41项内容的村民表现进行量化积分,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管理台账。“石榴籽积分超市”作为村集体经济,和供销社合作开办,里面有生活物资、农资,还有该村作为旅游商品推介的土特产。村民可凭所获积分到超市兑换相应物资,既增强自身荣誉感、责任感,又对他人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70岁的欧江波,退休后回到家乡定居。他在家门口的山塘前铺设了临水木台,村里整修环境,就势打造出“姜太公钓鱼台”小景点。欧江波的妻子平常喜欢打扫卫生,家里家外干干净净。他喜欢练习书法,创作了廉洁作品挂在墙上。他家不仅被评为“廉洁家庭”,还拿过几次“石榴籽积分”。
64岁的周清白是周敦颐家族的后人,也是恢复高考后镇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第一人。退休以后,他回村对祖宅进行了修整。曾经的农家小院,成了他休闲会友的书香园林。他还积极动员大家支持村里拆除了100多座“空心房”,共建美好家园。
村民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有村民出资帮助村邻硬化了门前道路,有村民让出自有地作为公用休闲场所,有村民无偿提供5亩松树林供村里建设“清廉园”……
“大家”和“小家”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甘田村探索创新“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通过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油桐种植基地,开办村集体供销社、民达电线加工厂,引村民回乡建设有机肥厂等,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超百万元,成功入选“湖南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百村案例”。利用村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点,他们在石漠高坡上打响“清凉甘田”名片,乡村振兴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