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万千气韵润仁心

——黎仁寅诗文印象

艾华林

承青凇师慈爱,要我为去年复刊的《江花》杂志做些力所能及的编务工作。因此际缘,有幸读到黎仁寅的一些诗文,甚是欣喜。匆匆浏览,其诗文如盛夏时的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顿感身心清凉!不论是缅怀其恩师的隐痛之作,还是为其当政地的深情歌吟,亦或是对党和人民的真情礼赞,我都为他的真情大义和赤子情怀而感佩,亦为他的清新文风、独特意韵而感染!

写诗作文的这些年,我有一个浓郁的心理感受,这个感受是许多写诗作文的前辈老师灌输给我的。从熟悉的地方写起,几乎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由之路,但要把熟悉的人物景致写透、酿出蜜来,却并非易事。要想把平凡的人事写出彩,非有天赋才情不可。除此之外,我想应该还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如何深情地生发激情和保持激情。

在缅怀恩师黄连德先生的文章中,黎仁寅从小学三年级与恩师结缘写起,从背一首唐诗、写一篇作文,到野外体验、办学习园地;从冬天端火盆给“我”取暖,到先生爱才惜才,助力文学青年创办《哲理诗刊》,再到同仕共情……将与恩师交往的真情厚谊娓娓道来,款款深情悄然跃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不仅写出了恩师黄连德的品德,也写出了黎仁寅心中的隐痛和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冷冷的云翳,总想裹住/长在残叶上的青苔,还有/起伏、如刃的谎言,总想喙住/真理的翅翼//你的灵魂辐射出一束束正直的光焰/你的金睛喷涌出一道道智慧的清泉。”(《历史清道夫》)不用华丽的语言铺陈,不用秀美的辞藻注脚,仅用“云翳”“残叶”“青苔”“翅翼”几个简单的诗人们常用的意象,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美画卷。这首写给普通信访员的献诗,是已故作家谢璞老先生最为称道的具有大义的诗篇。在我看来,我觉得最让人产生共情的,其实是诗人站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呈现的士人风骨和精神特质。有云:“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就在黎仁寅主政一方时,仍不忘恩师嘱咐。一句“莫忘本哟,人间正道是沧桑”,恰恰也反映出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家国情怀。

与《历史清道夫》正面展现的情态迥异的是,在他凝视洞口时,你会看到他身为诗人的柔和姿态。他以一种置身其间的心态在关注她、阅读她、体悟她。而洞口呢,则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就好像是她青柔的秀发;那“半江”“南景”好像是她明眸的眼珠……对未到过洞口的人来说,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美艳的动人的印象展现在眼前了。

黎仁寅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的气韵在流动。当遇风化雨润成诗时,那种气象就再也藏不住了。读《邵东赋》,我就知道什么叫万千气韵、圆润诗心了。

“荆楚故地,昭阳旧邑;扼湘中腹地,居衡邵走廊。天赐域民,彤云昊天而风声;邦畿厚土,龙鸾驾射而水起。开基图强,农商声名远播;薪火相传,人文气标湖湘。融通天下,光霁九州。”《邵东赋》字句精短,气韵凝练;万千变化,蕴积一心。如果没有对昭阳旧邑的深刻了解,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韵丰厚的赋文。畅读《邵东赋》,舒爽之余,我亦能感受到黎仁寅成足于胸的深厚功力。萃日月星光,传湖湘精神,这样气势磅礴、才情横溢的诗意抒写,非腹有诗书者不能为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领悟古人智慧,品读黎仁寅万千气韵的诗文,“雄风缘何浩荡”的答案就跃然纸上了。

(艾华林,邵阳县人,现居云南蒙自)

--> 2023-04-12 艾华林 ——黎仁寅诗文印象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3285.html 1 万千气韵润仁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