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镇上的帮扶车间上班,每个月能领到35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幸福感满满。”4月10日,邵东市牛马司镇三尚村村民赵秀说道。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求,大力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就业车间,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为推动全市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就业帮扶车间1186家,吸纳12800位脱贫人口就近就业。
在统筹规划上发力
我市就业帮扶车间坚持按“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开展建设管理,以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人社、财政等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各地充分利用废旧村室、学校等闲置资源,通过改建、新建,建设标准化帮扶车间;发挥鞋类、服装、电子、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对有资金、技术或意愿的企业及个人积极扶持,引入帮扶车间;鼓励企业把车间建到易地搬迁安置点,拉长就业链条,发挥帮扶车间就近吸纳就业优点,帮助无法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业,保障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
新邵县因势利导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作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脱贫劳动力增收的大事来抓,开展“四选”服务,全程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一是选场地,帮扶车间场地优先选择各乡镇的搬迁安置点,然后选空闲校舍、商店、粮站和民居民房;二是选工人,在适合建立帮扶车间5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对有就业意愿人员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选项目,主要引进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工作方式多样的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四是选择事业心强、有实力、懂经营的老板,帮助他解决用工问题,提供各类服务,确保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在产业定位上发力
我市通过园区引领、商会参与、帮扶单位协同、地企共建等方式,凝聚多方力量,推动以鞋类、服装、电子、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帮扶车间建设。
邵东市因地制宜建设就业帮扶小车间,通过“企业+帮扶车间+村集体+脱贫户”“电商+帮扶车间”“送货上门居家式”等多种模式,推动帮扶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走出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壮大、产业发展、多方共赢的新路子。新宁县脐橙、茶叶、艾草、油茶、南竹、木材、中药材等资源丰富,该县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和当地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探寻出了将当地资源转化为致富之路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