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

良药未必都苦口

鲁庸兴

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而是借提问之机把这个学生叫起来,和蔼地问道:“我刚才讲的课是否有欠妥之处?”这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没注意听。”老师接着和蔼地说:“那我可能讲得不够生动,我一定努力。”这个学生坐下后十分认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这位老师如果用“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不想听课就出去”之类的“逆耳忠言”教训学生,这个学生不仅后半堂课听不好,而且可能伤了自尊,从此再也不愿学这一科。其实这样的例子是常见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也常常是老师用来严厉批评甚至挖苦学生的理论依据,在有些老师看来,如果不这样,学生就不能痛改前非,接受教训。这样的批评往往使得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病不吃苦药,是我儿时的梦想。当年吃药时那苦在嘴里、难受在嗓子里、恶心在胃里、几乎要吐出来的滋味至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现在好了,小孩吃的药多是糖衣的,孩子吃药如吃糖。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更喜欢喝不苦之药,更喜欢听顺耳之言。

老师批评学生既是正常的,又是其经常性的工作。的确,善意的批评是一种艺术,也是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常用手段。既然批评本身不是目的,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到难堪和不适,老师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板着脸或者恶语相赠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同样能达到教育目的,能“顺耳”说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去说。况且病人和学生还不一样,苦药再苦也是苦在嘴里,但“逆耳”之言恐怕就要“苦”在心里,其产生的后果往往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时下,许多学校制定了教师“忌语”,这是很好的。治病需要良药,但良药未必都苦口;育人离不开“忠言”,但忠言“顺耳”效果会更好。

--> 2023-04-11 鲁庸兴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3134.html 1 良药未必都苦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