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史称魏文帝。他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与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论文采风流,丝毫不逊于曹植。他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其《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创作有很大影响。
在治国理政方面,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为帝后,全力整肃朝纲,对内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推行除禁令、轻关税、重节俭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对外平定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统治能力。
他通军事晓谋略,这从一件小事可窥一斑。蜀吴夷陵之战开打,曹丕听闻蜀军连营七百里,就断言刘备必败。《三国志》载,帝谓群臣曰,“(刘)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此兵忌也”。果然,“后七日,破备书到”。
可惜,曹丕壮志未酬,四十而崩。在位时间虽只有短短六年,却建立如此文治武功。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却在后世屡屡被“黑”。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是同时代“黑”曹丕的代表人物。他对曹丕的评价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看上去句句像“夸”,实则是字字在“黑”。
凡事有了开头,后来者会接踵而至。而集“黑”曹丕之大成者,莫过于南朝刘义庆。他编著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的名士轶事。其中“黑”曹丕的桥段颇多,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说他迫害兄弟。流传最广且深入人心的便是《七步诗》故事。“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封号)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然而,此事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就见于《世说新语》,也未录入曹植集,语言风格亦全然不是曹植惯常的瑰丽浪漫,可信度并不高。再就是毒死曹彰的段子。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曹丕与曹彰在母后宫中下棋吃枣。有些枣子下了毒,曹丕事先做好分辨,自己挑无毒的枣子吃。曹彰不明就里,看到曹丕吃了没事便不再提防,跟着一起吃,结果中毒而亡。此事亦不足信。曹彰“薨于京都”不假,但曹丕要害曹彰,怎会当着母亲的面下毒,并且把自己置于险境呢?再说,下棋时稍不留神,难保不误食毒枣。
《世说新语》“黑”曹丕的另一面,是说他好色。曹丕好色应是事实。这是古代帝王的通病,不独曹氏父子如此。然而《世说新语·惑溺》中所记载的父子争夺甄氏的故事,显非事实,当属后人意淫。至于《世说新语·贤媛》说曹丕把曹操生前的宠妃全部留在身边,侍奉自己。接着就借其生母卞太后之口大骂曹丕:“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这就把曹丕“黑”得体无完肤乃至无以复加了,明眼人自可体会其中意味。
曹丕缘何被人一“黑”再“黑”呢?分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曹丕当皇帝纯属意外,他打小在骨子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性情中人。可是,在乱世纷战中,曹操的嫡子接连亡故,他这个庶子摇身一变成了嫡长子,这时候他不想当世子都不行了——历史上嫡长子而不能继位者,多半难以善终。为了活命,当然更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诱惑,他不惜“矫情自饰”,击败深受曹操赏识的曹植,最终上位。而当上皇帝的曹丕马上原形毕露,常常要放飞一下骨子里浪漫而又促狭的性情。他许多荒诞无稽的行径,不仅令大臣难堪,且大失帝王的气量格局,深为后世诟病。其中恶搞于禁的情节最为典型。降将于禁被孙权遣返魏国,曹丕打心眼瞅不上这个变节投降之人。既如此,按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说法,你要么降罪惩处,要么弃之不用,可曹丕偏不。他一面好言相慰,给于禁官复原职,让他出使东吴;一面又让于禁去曹操墓前祭拜,并在他下榻的驿馆墙上画上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抬棺死战、于禁战败乞降的“连环画”。这一系列的“神操作”,最终使得曾经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羞愧而死。
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曹丕虽是受“禅让”当上皇帝,终究无法改变篡汉的事实。在儒家正统观念里,无论曹丕的皇帝当得怎么好,他始终是一位乱臣贼子,人家当然“黑”你没商量。
(彭利文,供职洞口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