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宁县金石镇春风社区,有这样一个“双医”家庭,夫妻俩毕业于医学院,却选择当村医。多年来,他们凭着良好的服务、精湛的医术、乐善好施的善举,赢得了群众“最美医生”的口碑。今年3月中旬,陈建军家庭荣获湖南省“最美家庭”称号。
相互扶持,守护健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陈建军的人生格言。1980年,陈建军出生于新宁县崀山镇七星桥村,2002年从长沙医学院毕业后返回家乡开办卫生室,为基层群众服务。妻子蒋秋红是临床医学大专毕业,为了支持他的工作,自学了护理知识。为方便居民群众,他和妻子先后在崀山镇七星桥村、崀笏村、春风社区开诊所,当村医。
在春风社区卫生室,夫妻俩每天8时开门接诊,22时多才下班。病人来了,陈建军哪怕正在吃饭,也要停下来先看完病。2018年7月4日凌晨2时许,卫生室大门被敲响,患者肖华杰因急性肾结石前来就医,疼痛难耐、脸色苍白。陈建军立即开门,给肖华杰打点滴,一直陪到凌晨4时。仅仅睡了3个小时,陈建军又起来开始第二天的工作。到春风社区卫生室工作后,陈建军每天平均诊疗150名患者,工作12小时以上,平时还兼任社区60多名老年人的“家庭医生”。
医者仁心,赠医送药
陈建军看病,无论长幼,不分贵贱。遇到孤寡老人或生活困难的病人,他总是优先治病再收药费,还常常减免医药费用。2004年5月,患有严重肝病、十二指肠溃疡的村民林军找陈建军看病,并告诉他,自己治病已欠债几万元,希望能在卫生室赊账看病。陈建军不仅好言宽慰,精心治疗,还减免了他一个月3800余元的医药费。春风社区居民罗先生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两年来一直在陈建军的卫生室接受治疗,每次都只要交一二十元的药品成本费用。罗先生说:“每次陈医生给我治病时,他的微笑、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暖心。”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陈建军坚持“能免则免”。在陈建军的家中,有一沓发票,是20年来患者的挂账单,大约5万元,他表示不会问患者要这笔钱。“有一次,我因长期腹胀找到陈医生,让他给我打点滴,他只给我开了1元钱一袋的乳酶生,吃了一段时间就好了。”崀山镇居民王伟笑着说。原来,王伟仅仅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这些年,陈建军坚持“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千方百计帮患者省钱。在陈建军卫生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这不仅是群众的真诚谢意,更是对这位德艺双馨医生的最高评价。
助人为乐,初心如虹
随着诊所业务不断提升,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善,但他们仍旧勤俭持家,还教育两个孩子勤俭节约,并经常外出义诊,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2019年中秋节,陈建军和妻子带着3000多元常用药品和生活用品,来到金石镇敬老院义诊、慰问,开启了他们的公益之路。那天,敬老院一名聋哑老人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此后,他加入大邵公益组织,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敬老院,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赠送药品和生活物资。
2021年10月28日是陈建军岳父的70岁生日,之前妻子承诺带父母出去旅游过生日。不巧,那天陈建军和大邵公益的志愿者约好去黄龙敬老院搞义诊及慰问,由于义诊项目多,一个人忙不过来,便要求妻子与他同行。他的岳父不仅没有责备他们,还欣慰地说:“好样的,尊老敬老爱老是传统美德,爸妈支持你们做下去。”在家人的支持下,陈建军的公益行动越做越有劲:慰问孤寡老人、环卫工人,关爱残疾人、独居老人,资助困境学子……这些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都要和妻子一起去做公益,累计捐赠资金、物资合计10万余元。在大邵公益助学平台,他一个人资助了5名困境学子,除了每学期定期资助助学金,还经常购买书籍、文具、营养品去看望这些学生,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向上向善。
在夫妻俩的熏陶下,他们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懂事。2021年7月的一天,小儿子听说陈建军要去看望困境学子,连忙拿出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来牛奶、学习用品、书籍一起去看望了3名困境学子。
多年来,陈建军和家人用自己的凡人善举,默默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以家庭“小力量”注入社会“大能量”,以家庭“小气候”滋润社会“大环境”,书写了弘扬优良家风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