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节这天,阳光洒满花朵,在每一片叶子上跳跃。一条开满鲜花的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老屋。一条淙淙的小溪从群花的冠冕之中钻出,奔向远方。生活无论悲喜,都像这条蜿蜒的小溪,从来不会为谁停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明时节,血缘较近的人会自发组织成一个团队集体祭祖,“外嫁的女儿不上坟”的规矩也慢慢破了。我作为外嫁的女儿,在弟弟的邀请下,有了回娘家祭祖的机会。没有香火爆竹,就削了些竹篾,备了些黄纸。正在疑惑祭品的简陋,为首的爷爷向我解释道,现在提倡文明祭扫,既是缅怀先人,也是踏青,更是敦亲睦族的好机会。本来黄纸都想用鲜花代替,只是乡下鲜花还没普及,不好买。我不由竖起大拇指,连连称是。比起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纸,这种土纸对环境没有污染。而且不烧纸,不放鞭炮,减少了引发山火的隐患。
一路翻山越岭。脚下的一草一木是如此的熟悉,它们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让人倍感亲切。在杂草丛里,从那些年代久远的碑文上,辨认我们共同的祖先,听长辈们讲述祖先的事迹。平常基本不走动的亲人,因为共同的血脉一下就拉近了距离。站在坟茔边,思索我们将归何处,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我想每个人的心里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在父亲的坟前,弟弟一改往日的忧伤,燃起几支香烟,带着笑容对坟里的父亲说:“爸,您生前最爱抽烟,我陪您抽几支吧。一切如您所愿,我们过得都好……”微风吹来,满山的草木都在点头,像极了父亲的称许。
到了中午吃饭,大大小小摆了十几个碗,丰盛得很。酒过三巡,一个从未离开这块故土、平常省吃俭用的叔叔辈的男子忽然起身,对一位堂叔说:“兄弟,我们在座的都是一家人啊!只要你肯努力,我资助你五千块钱,你要把欠别人的债务都还了。”紧接着,弟弟也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堂叔感动得满脸通红,他主动提出,以后让弟弟把他每月赚的钱给他扣一部分,年底再一并还他,免得管不住自己又挥霍完了……原来,由于家里穷,这位堂叔从小没读过书,十三四岁就开始混迹江湖。他曾经娶回一个妻子,生下一双儿女,妻子却因为忍受不了贫困改嫁他人。为了养活一双儿女,不识字又无一技之长的堂叔只得打点零工,到处赊账。也就是在去年清明回家,弟弟把他带到了长沙跑出租。每月除去租金,也能赚个8000元左右。可是每到年底,不会计划的堂叔又是所剩无几。如今有了弟弟代他管钱,我想对于堂叔,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光景。
一路走来,乡里乡亲唤着我的乳名,拉着我的手,诉说父辈祖辈的往事。特别令我动容的是,有位婶婶说起爷爷的好,满眼都是感激。说五十年前,她在生孩子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不知爷爷从哪里赊来一块好大的肉,嘱咐奶奶送了过来。之前只知道爷爷是贫雇农,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但正直善良,好打抱不平。邻家婶婶的话也让我对爷爷有了新的认知:不管自己有多困难,也要尽一切可能去帮助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我的内心一阵感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才是清明最大的意义!何必悲悲戚戚欲断魂呢?我们的先人若泉下有知,看我们日子越过越好,我想他们也会笑颜甜吧?春风拂来,各种香味裹着浓浓的乡情,带给我丝丝的甜味。
(周桃香,任职于新邵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