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真知灼见教诲学生,用人文素养熏陶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感染学生。
2022年11月初,我收到《做人与处世》杂志寄来的样刊。我辅导的学生杨晞在该刊发表了青春励志美文《马蹄莲的花期》。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署名,我很荣幸。这比我个人以前单独在《做人与处世》杂志发表文章更开心、更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一个见证。
农村中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其家庭教育令人担忧。每个学期,我都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们促膝谈心。为此,我还做了一系列的专门研究,写了一些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
我教生物,又教学生作文,还是学校楚材文学社负责人兼校刊《楚材文学》责任编辑。教生物,我打通文理界限,将诗词引入生物教学,架构生物学与文学的桥梁。我的课堂知识面很宽,似乎有一点不务正业,但学生偏偏很买账。于是,我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老顽童。我很开心,因为我的课堂上不时传来会意的笑声。课后,我与孩子们谈感想,更是其乐融融。教学生作文,我喜欢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和学生同台同题写作。我们的“师生擂台赛”,特别轻松愉快。在和学生一起写作与品鉴的过程中,我享受着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愉悦和满足。教育的真与美,魅力非凡。
每学期我都会不定期地带领楚材文学社的会员们,去郊外开展文学采风。利用休息日,带领优秀会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交上来的每一篇作文,我都会利用休息时间精心批改,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我经常分年级给学生举办文学讲座,举办写作大赛,利用节假日编辑出版《楚材文学》。同时,指导并推荐会员向报刊杂志投稿和参加各级大赛。如我辅导的学生杨晞参加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活动,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指导刘书琴、李永平、戴志宣等同学在《创新作文》《初中生》《邵阳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作品。
印象最深的是刘书琴。她在《创新作文》杂志发表了一篇《一个不该得满分的人》。50元稿费汇款单下来时,她已初中毕业到高中就读。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才联系上她,然后我转了三趟公交车,终于把汇款单交到刘书琴手中。我鼓舞她:“刘书琴同学,不错,再接再厉,将来必定大有作为!”看到她开心的样子,我觉得无比自豪,无比幸福!
我一贯对传统文化推崇有加,我自己写了大量诗词楹联歌颂新时代。为此,我坚持诗词楹联进校园的教育理念,每年都要在楚材文学社举办诗词楹联讲座。
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我坚持终身学习理念,紧跟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力求时刻充实自己的“一桶水”。时代在发展,始终不变的是,我对教育梦想的坚持与守望。
(刘义志,任职于大祥区板桥乡渡头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