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清明时节寄哀思。近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发出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大家传承孝道家风,倡导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新方式寄托哀思,争做移风易俗的推动者、示范者、践行者,让清明节更“清明”。
清明节是我们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传统节日,与之相伴的清明祭扫,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点一炷清香、烧一叠纸钱、敬一杯淡酒,用以祭奠逝者、缅怀先人,早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曾几何时,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铺张浪费,认为花费越多情就越真;有的“升级”祭祀用品,从过去的纸钱到现在的纸扎“手机”“豪车”“别墅”等;有的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败坏社会风气……凡此种种,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解,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伤害。
几千年来,纸钱、香烛都是清明祭扫的必备之物。一到清明时节,从农村的山林到城市的公墓,烟火缭绕、纸灰飞扬,或污染环境,或烧山毁林,带来的大气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一个个因祭扫用火不慎和违规用火引发的事故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同时告诉我们,对待陋习我们应该勇敢“断舍离”。
清明祭扫,贵在心意,而非形式。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不如简单朴素;就丧礼而言,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从内心深处缅怀逝者,领悟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祭扫方式也须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摒弃烧纸钱、焚香烛、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方式,转而用鲜花祭奠、诵读祭文、家庭追思、云上祭扫等安全、绿色的新方式取而代之,以寄托亲情和哀思,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这些新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祭扫方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为远在他乡的人们提供便利,又很好地守护了生态文明,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明祭扫的行列,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这个生命之花竞相绽放的明媚春天,让我们将“清”“明”贯彻到底,让安全、文明、健康成为祭扫新常态,让清明节真正回归“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