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我带着四岁的儿子在小城转悠。在街道的转弯处,儿子忽然拉我站定。只见他瞪大两眼,紧盯着路边一个书摊。我一看,原来书摊上有一叠《幼儿画报》。画报的封面是红袋鼠、跳跳蛙等,令人忍俊不禁。
“我要买书。”儿子向我投来近乎渴求的眼光。我的心禁不住一颤,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立即在脑海里浮现。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正值冬天。一天放学后,父亲让我到粮店买粮。恰巧那天粮店对面,新开张了一个书店。那么多五彩的连环画和小人书,一下俘获了我的心。我贪婪地看着书的封面,一种强烈的愿望油然而生:我恨不得把这些书全部搬回去,每天可以好好地看。但是,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解决温饱还是迫切的事情。
我久久地站在书店里傻傻地看着,我是知道的,家里根本没有余钱给我买书。我带的买粮钱,还是好不容易攒出来的。要想买几本书,那可就得少买几斤米了。每顿饭,母亲都要掐斤算两……想到这些,我心里一阵难受。此时寒风呼啸,我连忙裹紧棉衣,心里却翻江倒海。钱攥在手心里,不知不觉被汗水浸湿了。
连环画似乎向我急切地招手。我实在抗不住那强烈的诱惑,终于颤抖地抽出九角七分钱,买下四本小人书。“四斤半粮食”没了,我暗暗下决心以后每顿少吃点,把它“补”回来。我边自作安慰,边坐在路边急不可待地翻看起来。买好粮食回家,我连忙在生平第一次属于自己的四本小人书上,歪歪扭扭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四本小人书在手,我觉得自己好富有、好富有。
少了四斤半大米,家里就有几天粮食不接,而红薯荞麦等杂粮就越掺越多了。为此父母还大吵一顿,父亲怪母亲做饭没有计划,一下子就将购买的大米吃完。而母亲则一个劲地叫冤,那神情真的让人心疼。饥肠辘辘的我急中生智,便带上弟弟们到地里刨红薯、胡萝卜根,这些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多少还是可以充饥的。但是,当我看到父亲虚弱的身体和母亲那泛着菜色的脸,我的心里总有深深的愧疚。我终于向父亲“坦白”了。“家里哪里有闲钱哟,你胆子……”父亲望着惴惴不安的我,举起了巴掌。但他看了看我,又看看那些书,终于把手放下了,只缓缓叹了句:“还好不是丢了……”我含泪点了点头。
后来,我再也没有买书了。但是父亲却到处借书给我们看,每天晚饭后,他还给我们讲他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很多时候是一个故事一遍遍重复,但我们也很满足。
“爸爸,你给我买书去。”儿子又在催我了。一下子,我的思绪又回到眼前。看了看儿子,我忽然觉得今天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多么优越!既无辍学之苦,更无饥饿之忧,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难以忘怀的苦难历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拥有。
想到这里,我连忙走近书摊,给儿子挑选了十几本图书。儿子咧开嘴笑了,一时高兴得手舞足蹈。
(刘凯,武冈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