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诗刊社第38届“青春诗会”的邵东女诗人刘娜,和我聊起现在很多诗人诗集出版后少有人读的现象,她认为这是由于诗歌的进入门槛高而导致受众少。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如果说诗歌的进入门槛高,那绵延千年的中国诗歌接受史该怎么解释?我认为,文艺作品受众的多寡并不能代表文艺作品鉴赏门槛的高低,而是与文艺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有关。
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与传播媒介有关,“洛阳纸贵”“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以及13世纪北欧维京人和凯尔特人的民谣《斯卡保罗集市》经奥斯卡影片《毕业生》成为20世纪著名的流行歌曲等现象,是其典型代表。如果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而言,“洛阳纸贵”是印刷术之前的手抄传播,柳永词的传播是印刷传播与市井传唱的双重传播,《斯卡保罗集市》则经历了民间传唱、文人整理、影视广播传播到互联网传播的跨媒介传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传播媒介似乎成正相关。
在互联网融媒体传播的今天,文艺作品在传播媒介方面的优越性超越以往任何时代,但仍然只有极少数文艺作品“出圈”。以诗歌为例,尽管余秀华、贾浅浅等人的诗歌在互联网时代为人所关注,但其基于博人眼球的“审丑”的诗歌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形成纸媒时代“朦胧诗”那样的影响力。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文艺作品借助互联网融媒体可以增强传播力,但影响力却不一定与传播力成正相关,甚至会因作品本身艺术审美的问题引发的负面评价而削弱其影响力。也就是说,文艺作品传播力与影响力虽然与传播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受众的接受并不完全依赖传播媒介,他们会在文艺作品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加以甄别、筛选,并从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确认其价值与影响。
如果我们盘点近几年火爆全网的文艺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影视剧,还是《孤勇者》《早安隆回》等歌曲,这些引发热议的文艺作品本身都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借鉴:
一是贴近民众。《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影视剧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反腐败、扫黑除恶等现实题材,在作品中回应了民众的期待;《孤勇者》唱出了普通人的“不完美”与“最卑微的梦”;《早安隆回》创作于全民抗疫的艰难时刻,以“草根”姿态关注民众对抗疫胜利的希望,又与全球球迷关注的卡塔尔世界杯梅西夺冠相契合……基于人民立场的创作更易获得民众的认可。
二是雅俗共赏。更易引发人们(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罗大众)共情的,往往是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被受众评论、分享、再次创作,从而成为具有现象级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三是潜心创作。饰演《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的演员张志坚和饰演《狂飙》中高启强的演员张颂文,都是在潜心锤炼演技数十年之后,才在相应的角色身上得到民众认可;《孤勇者》的词作者唐恬与《早安隆回》的作者袁树雄也是在潜心创作多年后才一鸣惊人。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创作上如竹子般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
(袁龙,邵阳学院副教授、邵阳市社科联重点委托课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