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0日

橘 颂

肖智群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果实甘甜、品性坚贞。屈原对它多有赞颂,并为它写下流传千年的《橘颂》。如今,一棵棵橘树挺立在湖湘大地,如诗如画。

洞口种橘,源远流长。有专家称,此地具有雪峰山东麓罕见的能抗冰冻之“得天独厚的柑橘生产小气候”。这一小气候孕育的柑橘皮薄汁多、香甜如蜜,乃天下一绝。

2020年秋,我来到了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当时这里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岩塘村名不见经传,却与深受《橘颂》影响的护国将军蔡锷颇有渊源。村中的潘荣公祠,是蔡锷将军少年时读书学习之地。忆往昔,蔡锷留学回国后,竭力倡导新学,曾为该祠题赠“有豸小学”牌匾。

岩塘村一半悬挂在雪峰山上,一半栖息在山脚平地,这里树木葱茏,溪流潺湲。这里冬暖夏凉,经年沐浴着“柑橘生产小气候”,然而柑橘特产优势却未能充分发挥。过去是“山上杉竹、山下稻油”的生产模式,家家户户只是零星栽种了些柑橘。村支部书记老潘告诉我,大家齐心协力想在雪峰蜜橘产业上做出些成绩。正当此时,洞口县纪委监委扶贫工作队来了,走村串户宣讲扶贫政策、推介雪峰蜜橘,终于,说通了一户又一户村民同意流转土地,成功扩展了数百亩柑橘林。

在橘园,我问曾任驻岩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老许,起初发动村民种橘难不难?

“说不难那是假话,有些村民对土地流转很不放心,也难怪,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老许快人快语。

“那可不是!有些老人对新鲜事物了解少,你讲一次两次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我们只能反反复复上门,反反复复讲解,才能让他们明白个大概。”工作队员小肖在一旁补充道。

村民张叔脾气倔、“一根筋”,开始工作队找他时,他见都不见。他说,那些田地可是全家人的饭碗啊,橘子当不得大米饭,不能填饱肚子!工作队不放弃,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说明。直到一年的腊月二十七,张叔感到有些过意不去了,说,快过年了,你们还牵挂着我的事,看来真是为我好。于是,他一边吩咐家人烧水待客,一边静下心来听工作队员仔细“算账”。他慢慢明白了,那块地种橘子比种粮食作物划算,这才笑呵呵地答应加入土地流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雪峰山东麓的蜜橘园内,铭记着太多这样的故事。

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给雪峰蜜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洞口县柑橘面积迅速由5万亩扩至8万亩,品种多达128种,远销加拿大、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橘颂》传人”不满足于中国绿色生态蜜橘示范县的荣誉,召唤8万农户集聚雪峰蜜橘产业开发一线,全县橘园面积保持在20万亩以上,且屡屡刷新历史纪录,其间带动5万人口脱贫。小小蜜橘,为当地摘掉“贫困帽”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每到秋末冬初,洞口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林。在阳光的照射下,蜜橘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片片金色祥云。

记得那天,我爬上岩塘村的一处丘岗,沿山坡铺展的橘林立即扑入眼帘,气势磅礴,勾魂夺魄。“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橘颂》以此收篇,卒章显志——橘是我,我亦是橘。此时此刻,我突然想到,这些年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战在雪峰山区的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矢志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屈子倾情讴歌的橘树精神在新时代的化身!

于是,橘树精神、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眼前渐渐连成一条线,在橘红映照之下,直达心底最柔软处。

(肖智群,任职于洞口县纪委监委)

--> 2023-03-20 肖智群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2138.html 1 橘 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