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公社、大队都有广播站,家家户户装有广播喇叭。记忆中的喇叭,碗碟大小,黑色纸质碟盘中心嵌有硬币大小的白磁铁片,磁片上焊接有红黄两根电线。有的人家把它当做宝贝,特制了一个木匣子来装,免遭烟尘污染。装好后挂在墙壁或柱子上,接通广播线,埋好地线,便可收听广播了。
记得刚开通广播时,像遇上盛大的节日,院落里的男女老少,感到新奇,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夜幕降临,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围坐在广播下方的桌子旁,张开耳朵认真收听。似乎一心能够二用,孩子们边听边写作业,大姑娘、小媳妇一边听一边纳鞋底、织毛衣,男子汉悠闲地吸着烟,听到精彩的内容,时而精神振奋,时而开怀欢笑。尽管喇叭质量不太高,电压不够,不时发出“嗡嗡”的噪音,丝毫不影响人们的情绪。
从广播中,社员们知晓了国际、国内大事,开阔了眼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分子的优秀事迹,提高了思想觉悟;还学会一些革命歌曲和样板戏的唱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的田间地头,社员们劳动休息间隙,姑娘、小伙子可活跃了,你一段样板戏唱段,他一首革命歌曲,欢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大家的劳动热情倍增。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随着收音机、录音机的流行,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农村广播不再辉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近年来乡间“村村响”大喇叭开通了。
山村又响喇叭声。每天中午、傍晚,庄严、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振奋着每一个村民的心。广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闻摘要,有领导的重要讲话录音,有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有村民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关于防诈骗、防中毒等实用问题的解答释疑,有音乐、戏曲欣赏,还有天气预报。总之,大喇叭广播非常接地气,村民们乐意听,也让村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山村又响叭喇声,传递着祥和与温暖,让人们增强了建设和美幸福乡村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李良华,武冈人,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