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作家赵海洲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
赵海洲先生是我的堂伯伯,也是我文学创作的指导老师。他退休前,一直担任湖南省《楚风》杂志社的副编审。虽然逝去了多年,但是,他亲切慈祥的样子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赵海洲先生祖籍邵东。湖南和平解放之前,他和我的父亲都是湘中二支队的外围成员,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运动的积极分子。湖南和平解放之后,他与我父亲双双成为家乡小学的教师。《资江农民报》创刊后,他和我父亲分别成了该报的编辑、记者。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和我父亲被调进了长沙,我父亲进了《新湖南报》,他被组织安排到省文联文学组,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记得我初入文学创作之路时,父亲带我到长沙拜他为师。那时,他已从衡东县回到了长沙,担任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创办的《湖南省群众文艺》的文学编辑。父亲把我写的东西交给他。他审读了几篇后对我说:文字底子还可以,缺少生活历练,因而,写的东西立不起来。父亲见状,忙对老先生说:大明已“上山下乡”,在邵东鸡笼公社江口大队。老先生高兴地点了点头,站起来走到书柜边,抽出了两本书递到我手上,说:拿回去好好学习,不明白的,写信告诉我。我知道,我已正式成为他的学生,心里非常高兴。
我们回邵阳的时候,老先生交给我一封信,要我回邵东后去找文化馆的杨真一老师。因为杨老师是文艺创作的名家,可以辅导我写作。
之后,赵海洲先生对我十分关注,除了给我邮寄每期的《湖南群众文艺》外,只要是他到各地区讲学,或者邵阳、娄底地区有文学创作班,他都要带着我或推荐我参加。
老先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对“关系稿”“后门稿”深恶痛绝。
有一次,我的一篇散文在娄底地区的《涟水》刊物上发表了,我满心欢喜地寄过去,盼望他给予刊用。然而,他回信给我,并狠狠地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水平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千方不要想着走后门,找关系将它发出来。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进步,而且还会搞坏了文学创作的风气。”
从这以后,我扎扎实实地沉下去,积累生活素材,有些作品终于得到了他的认可。后来,在他的精心教导下,我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2014年,我的长篇小说《青山庙的选举》准备出版,想请他写序。当时,他正在住院治病。我递上厚厚的书稿,他接过去二话没有说,就答应了下来。给我写的序,可能是老先生留给人间的最后一篇文章。每每想到这里,我就热泪盈眶, 赵海洲先生的样子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赵大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双清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