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7日,是我国第94个国医节。国医就是我们身边的中医,你了解身边的他们吗?本报今日起推出人物系列栏目《我与中医药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近中医,了解中医,喜欢中医。呼吁更多人关注中医药,让中医药学等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造福于民。
“继承、发扬、创新、进步。”3月13日,在市中医医院肿瘤内一科办公室,该科副主任医师杨勃谈及投身中医的信念时坚定地说。从医15载,杨勃始终秉持着传承、发扬中医文化初心,勤求博采,凭着扎实的中医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中医理念融贯到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之中。
立志:中医济世根植于灵魂深处
与中医的缘分,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
杨勃出生在甘肃省的一个普通家庭。临近高考,父亲不幸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杨勃转眼间成为家里的依靠。高考结束后,考取了优异成绩的杨勃,在填报志愿时犹豫不决。家人向他建议:“去学中医,有一技之长,将来好安身立命。”带着这份寄托与对未来的憧憬,杨勃进入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始攻读为期5年的中医专业。
大学期间,杨勃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后来虽然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是不确定的就业方向让杨勃感到迷茫。直到实习期间,杨勃遇见了恩师毛以林。毛以林教授当时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优秀中医人才,学术上博采众家之长,中医功底深厚。初见毛以林时,杨勃便被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所感染。在一个平常的晨交班,杨勃在科室同事的见证下,成为了毛以林的弟子。
中医学习讲究言传身教。毛以林总是从实际病例出发,指导杨勃为患者问诊、开方,传授临床经验,帮助杨勃摸清辩证、用药规律……学习之余,毛以林时常聊起自己的从医经历。从恩师的经历和教诲中,杨勃深切感悟到作为一名中医的处世之道,也更理解中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意义。在毛以林的影响下,杨勃更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中医的信念,并一直为之不懈奋斗。
传承:让不懂中医的人看懂中医
毕业后,杨勃进入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工作。
在肿瘤的治疗上,中医采用的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减少肿瘤治疗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近年来,依靠医院的肿瘤专科优势,杨勃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医药防治肿瘤及应对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工作。
“为何中医药能够发挥治疗作用?患者都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了吗?这都需要我们通过相对通俗的语言对中医药机理进行阐释。”谈及自己的科研项目,杨勃说,将中医药与现代研究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不仅是为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调理、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更是为了借助技术的理论支撑,让不懂中医的人看懂中医,帮助同行树立起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
如今,杨勃也带了不少学生,他对学生倾囊相授,把恩师对他的影响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们。在杨勃的指导下,许多年轻医生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践行:让中医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翻开杨勃的微信朋友圈,里面不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知识相关的中医知识科普。随意点进一篇,通读全文后,便能从中学习到实用的中医生活常识。
在中医理论中,二十四节气与人的生命、脏腑气血、经络畅通、疾病产生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节气变化时,不少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表现,比如,烦躁、注意力差、乏力、失眠等,这些生理上的表现因节气变化,更能让大众感同身受。因此,杨勃常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积极科普中医文化知识,积极参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等主题活动,让中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大众生活。
秉持赤子之心,坚守匠心传承;创新中医药科研,惠泽人民群众。从精进医疗技术到传播中医药文化,杨勃始终以“大医精诚”的信念鞭策自己,在传承与践行中医的道路上步伐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