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3日

樟树垅茶座

贤 媳

易祥茸

今年1月的一天,我接连低烧,咳嗽不止,儿子赶快把我送到市中心医院东院。我左边病位住的是个老太太,她正在大声咳嗽。陪伴她的是她的丈夫,自称姓赵。他一边安慰妻子,一边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背部。

突然,一群人扶着一个病人进来,在护士的指引下,躺在我右边的床位上。大约是他的一群子女或亲戚则将病床围住,叽叽喳喳。我听出来了,病人姓李,今年83岁,有三女一子。经过一阵喧嚣,老人安顿好了。天色渐晚,子女、亲戚们大多对老人说一些安慰的话后逐渐散去,只留下一位女人在陪护。这女人看上去50多岁,中等个子,穿着精精爽爽,一看就是一个办事麻利的人。

这时,老人狂咳起来。女人赶忙上前,一手扶着老人身子,一手捂着老人额头,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安抚着重病的儿子。她用脚把垃圾桶揽到床前,让老人朝垃圾桶呕吐。吐了一阵后,老人已经大汗淋漓。女人把他轻轻放下,赶紧去卫生间搓了一把热毛巾,把老人的脸和头认真地擦拭一遍。接着,干脆撩开他的上衣,把上身也擦了一周,再给他戴上输氧管。动作之利索,心态之平静,恐怕连资格最老的护工也望尘莫及。

不久,老人又说要上厕所了。女人赶快打开厕所门,在蹲坑上安放好大便的坐凳,然后把老人扶到坐凳上,自己则退出来,掩好厕所门,站在门外。一是告诉其他人,厕所里有人;二是如果发现里面有什么动静,可以立刻进去帮扶。这一切,都被我和老赵看在眼里。

“你是老人第几的女儿?”老赵忍不住问了一句。“不,我是他的儿媳!”女人平静地回答。“啊?”我和老赵都大吃一惊,不约而同地“惊”出声来。“儿媳来服侍公公,而且这么无微不至,我7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见。”老赵竖起拇指由衷赞叹。

“人还是要讲点良心。我嫁到李家近30年了,生了几个孩子,最小的已经21岁,现正在读大三。平时我和丈夫在外面打工,几个小孩就全靠他们两个老人带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现在他们老了、生病了,我们做儿子、儿媳的理应担待点。”女人似乎是在陈述她这样做的理由。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传统中国妇女的心迹吐露。

陪护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那陪护的女人,在病房的墙边安置了一张单人床,上面还有一个睡袋。只要有医生或护士到场,她必定起身陪伴,看医生、护士有什么叮嘱,生怕漏掉他们的要求,一天到晚,几乎没有睡安稳觉的时间。

过了两天,老人的病情有所缓和。估计头脑也清醒了点,觉得儿媳在服侍自己,总感有点尴尬,于是就发脾气,说自己的病好了,要出院;接着又对儿媳说:“家里有好多事情要靠你,你还是回去,让你婆婆来。”女人说:“婆婆有婆婆的事,暂时来不了。”老人又发了一阵脾气。反复劝说无用,她只好把丈夫叫来。儿子来了,心平气和地告诉老父亲:“姐姐妹妹家里都有事情,想来服侍你,都脱不开身;我也要打工挣钱,没办法每天服侍在你的床前。至于母亲,她也有她的难处……”儿子声音有点哽咽了。

这时,女人拨通了婆婆的视频,让婆婆和公公对话。婆婆在那头言辞似乎有点不太清晰,但大意还是听出来了:要他好好养病。她对我们说:“婆婆今年82岁了,在家里做点家务,总是丢三落四的。有时外出,回来时却找不到家门——老年痴呆了。如果要是她来照顾老人,只怕我们年轻的还要三天两头去寻人。”我和老赵都同情这个家庭,特别是这个儿媳的难处了。

在儿子儿媳的劝说下,老人的火气平息了,只好任由儿媳在这里照料。

有一天下午,老人的儿子突然来了,他要老婆清理一下东西回去,自己来照料老人。看到他坐在单人床上,一脸倦容,一言不发,我说:“也是该来替换一下你老婆了,一个女人要照顾好一个病重老人,挺不容易的。”他苦笑着点点头,然后去老人床边看看输氧管,掖掖被窝。看到老人睡着了,他也悄悄来到单人床上,连睡袋都不盖便睡着了,还不时发出微微的鼾声。

第二天下午,那女人又准时来替换丈夫了。待丈夫匆匆离开后,她又去安抚了一下老人。看着老人打着点滴睡着了,便退到单人床边,脸色黯然,还不时偷偷抹眼泪。“家里出了什么事吗?”善于观察的老赵关心地问了一句。“我92岁的母亲昨天去世了。昨天我丈夫来,是让我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她老人家最后是拉着我的手闭上眼睛的。”说完便轻声抽泣。“那你今天还来?”老赵像是有点疑惑了。“没办法啊,家里许多事情需要男人去办,这里的老人也需要照顾。只好等我母亲‘出门’那天,再回去送她最后一程。”

我和老赵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这是难得的孝媳啊!

(易祥茸,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

--> 2023-03-13 易祥茸 樟树垅茶座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1433.html 1 贤 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