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7日

◆史海钩沉

“怒力轰烈”陈志业

阿旧

新宁县有两处落马桥,一在安山乡(清时属武冈州青井团),一在回龙寺镇(清时属新宁县下油头村)。两处得名皆与唐人陈志业有关。

陈志业,据道光《新宁县志》记载,为把总,住新宁零阳里三渡水。时“垌蛮”作乱,埋伏在阳桥垌。陈志业不知虚实,率兵前往,遭伏,“血战力尽”,拔刀自刎,“遂坠马,后人名其桥曰落马桥”。后“事闻于朝,敕赠银青光禄大夫”,并且“立庙以安忠魂,同难马瓒亦得与封”。

光绪《新宁县志》云,“今乡民立庙祀之凡数处所,云陈马二公祠者是也”。今新宁县有至少三处“陈马二公祠”,一在县城,据《大清一统志》,“陈马二公祠,在新宁县东二里,祀陈志业、马瓒”,又名水府庙。一在安山乡,光绪《新宁县志》之“疆里记·安山村”载有“藤桥庙”,下注:“在龙头寨麓,祀陈志业及马瓒。”还有一处在陈志业故居地,即今一渡水镇三渡水村。据祠内碑记,祠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名曰“陈马二公宣忠祠”。

回龙寺镇油头村并无陈马二公祠,却是落马桥的原始地点。光绪《新宁县志》载:“(下油头村)有落马桥,跨杨桥洞水(即阳桥垌),系陈志业战死处。”

道光《新宁县志》记载了陈志业从自刎到最终落马的整个过程:“(陈志业)手提其头,怒力轰烈,走五十余步,有跃溪状。遇一难妇,曰:将军头已落矣!遂坠马。”描述活灵活现,宛在现场。后来的光绪《新宁县志》对此却很不以为然,记载陈志业事较简洁、平淡,后附纂修者按语:“难妇之说,尤属不经,至难凭信。”

按语称,查《唐书·职官表》无“把总”名,而银青光禄大夫为文阶,武职并无封文阶之理,因而陈志业把总之职或有误。按语又云,新宁东安界上有陈志业碑,大致称陈为成都人,世袭永州某官,“或寄籍新宁”。宋太祖平定天下后,“首偕马瓒入觐,封银青光禄大夫”。这说明之前的县志记载有误,马瓒并未与陈志业一同战死在落马桥。最后,按语批评了“前志”的轻率:“未深考其始终,仅据乡里传闻笔著简端,故其辞离奇惝恍如此。”

道光县志中,陈志业手提自己的头颅,走了五十多步,遭难妇惊呼提醒才落马,其“怒力”之“轰烈”,甚于蔺相如之“怒发上冲冠”。相较之下,同为描写“头落”的蒲松龄的笔记小说《好快刀》,倒更像是“史”了。《好快刀》说的是明末济南府有一个盗贼被官兵抓获,押赴市曹。盗贼得知其中有一个刽子手刀法极快,“斩首无二割”,便求他给自己行刑,好死得痛快些。那人答应了他,“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无独有偶,光绪《邵阳县乡土志》上也记载了一个“自提其头”的往事。唐僖宗乾符中,“黄巢陷潭州”,掠及邵阳。新宁四都白岭寨人郑明挺身而出,“约乡民结寨自卫”,率兵作战,不幸被贼党宰断头颈,“自持首,行数步始仆”。新宁四都,据嘉庆《邵阳县志》,“在县东三十里”,今属邵东市牛马司镇、魏家桥镇一带。

史家记事讲求的是属实、持中、公正,但为了人物鲜活、形象立体,又不得不用“文笔”。因此太史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不过,“文笔”入史,得合乎常理常情常识,否则过犹不及。

(阿旧,新宁人,学者)

--> 2023-03-07 阿旧 ◆史海钩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8590.html 1 “怒力轰烈”陈志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