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是一座历史古城,留下了许多古桥的故事和传说。
首先说说“五龙桥”。古城东南资水滔滔,城内渠水潺潺。一座小城竟有两条河流,碧波荡漾,舟楫穿梭,颇有江南水乡的娇媚和风韵。宋代绍兴年间,知军张球主持武冈政务,在渠水旁边武陵井畔和圣庙街口修了两座桥,分别命名武陵桥、化雨桥。张球卸任后,吴鉴执政武冈,在渠水增修了回龙桥、义济桥。回龙桥建在鳌山街口,义济桥位于和合街口。明仁宗弘熙元年(1425),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从云南改封武冈,史称岷庄王。王府指派官员对原有的四座桥重新整修,并在化雨桥与义济桥之间新修了一座桥。渠水穿城约1500米,上面架设了五座桥。为了彰显王城气派,岷王给五座桥分别取了兴龙(原武陵桥)、攀龙(原回龙桥)、骧龙(原化雨桥)、游龙、腾龙(原义济桥,今化龙桥)之名,这就是武冈老百姓相传的“五龙不出城”的故事。岁月沧桑,山河依旧。如今,游龙桥已坍塌,骧龙桥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其余三桥仍然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二轻职工医院旁新建了一座便桥,渠水上仍然五桥腾空,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流水潺潺,成为古城亮丽的风景。
再来了解“石羊桥”。从武冈迎恩门(今东门口)出城向东约走10公里,就到达石羊桥。这座桥原名济川桥,改名石羊桥,里面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原来,当地有一个叫李世楫的撑船摆渡人,常常目睹河水暴涨时,过往行人唉声叹气的情景,于是萌发了建桥的念头。苦于缺乏资金,愿景难以实现。弥留之际,他叮嘱儿子李友直在此建桥造福百姓。后李友直金榜题名考上进士,他铭记父亲叮嘱,积攒俸禄。数十年后回到家乡,召集工匠建桥。一天傍晚,一个老头赶着一群羊来到河边,说自己腿脚酸软走不动了。李友直二话没说,留下老头住宿。次日清早,老头不见了,河边突然出现一堆一堆的石料。李友直赶紧焚香拜谢,叮嘱工匠用其中一块石头錾刻了一只羊砌在桥墩上,以铭记“神仙赶石”的功德。数月后,一座七孔石拱桥横跨资水。李友直想起先父名世楫,字济川,故将此桥命名为济川桥。光阴荏苒,后人渐渐不知道李友直其人其事,或许对“神仙赶羊化石”的传奇更感兴趣,望着桥墩上的石羊,干脆改叫石羊桥。
武冈还有座“红军桥”,是一座能避风挡雨的廊桥。1930年12月,张云逸、邓小平率红七军攻打武冈城,夜晚露宿在老百姓屋檐下和木瓜桥。红军走后,当地人把这座桥改叫红军桥。武冈最古老的桥应该是“秦桥”,坐落秦桥镇内,相传秦人修建。最“漂亮”的桥叫“花桥”,地处荆竹镇,古时是一座木桥,现为单孔石拱桥。最“难闻”的桥叫“牛屎桥”,在邓元泰镇和城步西岩镇接壤处。最“破旧”的桥叫“烂木桥”,属法相岩街道紫甸村。再来看看“仙人桥”。仙人桥坐标云山,桥下没有河流,它是一座天然石拱桥,如彩虹降落在山坡,古人取名“仙桥横汉”,是云山著名景点。
时代在发展,新旧在嬗变。古时的廊桥、石拱桥现在变成了钢筋水泥桥、钢架桥、悬索吊拉桥,铺设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为大家出行提供便利。通过桥,人们怀揣梦想,跋山涉水,奔向远方,寻找诗意的生活。
(夏太锋,武冈人,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