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讯 (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肖海波 袁文强) 2月21日,第十三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式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举行。作为湖南省选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粗犷雄武的洞口瑶族祭祀舞蹈“棕包脑”登台献演,让现场两万观众领略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赢得场下掌声一片。
本届非遗展演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周口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本届非遗展演秉承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旨在积极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非遗尽快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
展演活动邀请了青海、四川、内蒙古、广西、贵州、湖南等12省、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展演。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包括洞口“棕包脑”在内的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一亮相,尽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游客们大呼过瘾。舞台上,表演者在为游客表演原始古朴的洞口瑶族祭祀舞蹈——“棕包脑”时,一群头包棕片,身披棕衣,腰扎万年常青藤,脚穿草鞋,手持木棍的瑶族汉子,在身着法衣、头戴冲天法冠的法师带领下,跳起古老扑拙的“棕包脑”舞,祭祀祖宗,祷告上苍。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左右顿步等动作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先民不畏强暴,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刚毅性格。
据了解,“棕包脑”舞是一种流传于洞口县长塘、月溪、渣坪一带瑶寨山乡的瑶族祭祀舞蹈,表演粗犷雄武,舞者手持棍棒,屈膝深蹲,棍棒飞舞,敏捷有力,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因舞者用棕片裹着脑袋而得名。
“棕包脑”起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神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魔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强人认出自己,他用棕片包脑,腰扎万年长青藤和棕叶,隐身山林,经历千辛万险,在三峒梅山的帮助下,终于打败山鬼,救出母亲。
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大爱美德,长塘、挪溪、月溪的瑶族后人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跳起“棕包脑”舞,歌功颂德,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