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22年1月至9月我市推动中小企业“上云”3074家,深度上云594家,年度完成率126.18%,上平台395家,年度完成率146.3%。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如营商环境亟待优化、企业管理有待完善、产业聚集度不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融资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
在邵阳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唐耀平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员会,就如何推动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政策监测和评价体系,将政策兑现落实纳入政策制定部门、实施部门的绩效考核,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加快水、电、路、通讯、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工业发展条件。三是强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应放尽快、要放就放”要求,争取再下放一批交通、住建、国土等有利于园区发展的管理权限。大力推进大数据园区和数字政务建设,实现“线上办”“一网通办”。
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培养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重点培养在经营理念、财务管理、资金统筹方面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定期对中小企业高管进行培训宣讲,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专业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三是突出员工主体地位。借鉴日本企业管理经验,建立严格层级管理制度,赋权一线员工,通过由下而上的方式,改善企业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一方面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重点企业作用,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围绕构建我市九大产业链建设,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对接活动,加速产业链条重点企业聚集,打造优质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梯次培育“链主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在我市中小企业中遴选培育若干引领行业、突出主业、实力较强、效益显著的“链主企业”。加快培育技术工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着力培育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重培育产业链“卡脖子”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内生发展。
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杜绝骗贷、恶意逃债等现象。二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政务担保合作,银行担保互信,不断提高担保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督促金融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金融助企新政策,加大银行业绩考核与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相挂钩力度,使银行更加愿意为中小企业放贷。四是继续发挥“潇湘财银贷”政策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是推动专家智库建设,为邵阳产业发展出思路、探路径、建功业。二是推进“人才新政”工程,建立人才“绿色通道”。对于特殊人才,通过政府沟通、高校引进、服务企业等方式多渠道引进。构建人才信息数据库和网站,加大育才力度,拓宽引才渠道。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引进先进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培训机构,培训工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四是充分发挥邵阳学院、邵阳职院等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推进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