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4日

家书情怀

陈扬桂

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中,有一封普通家书。家书是清乾隆年间,湖南衡阳77岁的老中医聂乐山给远在陕西镇安任知县的儿子聂焘写的。

这位乡间老人写的家书,除了被魏源慧眼识珠,编入经世致用典籍之外,最先还受到聂焘的上司、陕西巡抚陈文恭称赞,将其印发给全省官员学习策勉,并载入《镇安县志》。时过200多年后的1982年6月,原中顾委委员常黎夫在《人民日报》撰文,也推介了这封家书。

一封普通家书,为何既能载入旧时代的史册,被封建社会先进思想家视为治国安邦的范文,又能得到当代最大党报的郑重推介,200多年来为世人奉为圭臬?我想,这应该是得力于激荡其中的爱民深情,也是家书所表达的勤政廉政为官理念得到世人认同的原因。

在信中,聂乐山要求儿子安心在山区小县任职,并立志有所作为,为民造福。他写道:“尔在官,不宜数问家事,道远鸿稀,徒乱人意,正以无家信为平安耳!”信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兴利除害,若以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宽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为世界木偶人。”正如人们怒斥“为官不为”是“尸位素餐”一样,聂乐山把偷安躲懒、痿痹麻木的官比喻为“木偶人”。他勉励儿子克己奉公,为民间多办好事:“自己节省,正图为民间兴事,非以节省为身家计。同一节省,其中殊有‘义’‘利’之分。” 聂乐山深明大义,不仅不让儿子经常与家中通信,以免分散了为民办事的精力,甚至连官府发的俸禄,也要他用于地方百姓,信中说,“养廉银两,听尔为地方使用。”老人还告诫儿子要事当躬亲,谦虚谨慎,指出:“诚能感人,谦则受益。”他教育儿子“不可自立崖岸,与人不和。”并说:“山城不得良幕,自办未为不可。但须事事留心,功过有所考验。更须将做错处,能触类旁通,渐觉过少,乃有进步。偶有微功,益须加勉,不可怀欢喜心阻人志气。”聂乐山还把官员比作播种人,以之勉励儿子:“尔在镇安正播种之时,但须播一佳种......知县是亲民官,小邑知县,更好亲民。做一件好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尤易感恩。古有小邑知县,实心为民造福一两件事,竟血食千百年。”200多年前的一位普通老人,能够这样严格要求儿子做“亲民官”,实在很不容易。

这是一封通篇写满亲民爱民情怀的家书,寄寓了父亲对儿子深爱和厚望。作为儿子的聂焘,也读懂了这封家书,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镇安任职八年,他“以实心行实证”,不躲懒,不使奸,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为民间办了不少好事。史称他“招游民,垦荒田,兴桑蚕,修水利,辟道路,建学堂,设义仓,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治绩推陕南第一。”

不必讳言,这封家书中也有一些应当摒弃的封建糟粕。但家书通篇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溢于言表的亲民爱民情怀,尤其是老父亲一再要求儿子勤政清廉、克己奉公的谆谆教导,与当今百姓所期望的民本思想不谋而合。基于此,我们就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封普通的家书对待,而应当看成值得从政者认真阅读的教科书。面对聂乐山老人的诫子家书,党员干部家庭的老同志们应当扪心三问:我们是否认真履行了教育子女的责任,是否在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是否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位任职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拷问自己,我们是否像聂焘一样,立志在艰苦的环境下播种生根,为民造福,是否如《诗经》所要求的“夙夜在公”般地勤于职守、奋发有为,是否如《论语》所倡导的“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样看待道义和名利,从而清正廉洁、守身如玉?

(作者系市委巡察办二级巡视员)

--> 2023-02-24 陈扬桂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8103.html 1 家书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