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1日

◆史海钩沉

戒奢倡俭 不留遗产

——蔡锷廉政事迹之三

陈湘林

蔡锷律己以严,崇尚俭朴,从不“滥使一钱”。蔡锷督滇时规定,不准滥行宴会,非星期日不得宴客,一席之费,不得超过五元。为使上述制度落到实处,蔡锷身体力行,带头执行,纠正前清官场的奢侈浪费之风。有一次,警察局长请蔡锷赴宴,蔡发现不是星期日,即在请帖上批示“违背功令,罚薪半月”。“闻者莫不诧异发噱,而奉令唯谨。”

护国战争时期,蔡锷身患绝症,不携家眷照顾,遣妻子陪老母亲回到宝庆乡下,然后联合云南都督唐继尧通电全国,举起反袁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为了护国战争的胜利,身体濒临崩溃的他,在指挥川南纳溪战役时,“凄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点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战前,朱德去见过蔡锷。朱德回忆说:“蔡锷起身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蔡锷谈了作战计划。朱德说:“可是你不能带队去啊!你有病,要送命的。”蔡锷说道:“别无办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蔡锷抱着病体,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最前线。

蔡锷起兵讨袁,触怒了袁世凯,袁世凯下令湖南都督汤芗铭查封蔡锷本籍的家产,焚毁他老家房屋。不料蔡锷家中全无产业,当时宝庆知事陈继良回秉上报说:“查锷本籍无一梁之屋,无立锥之地,其母亲寄食其乡人何氏家,实无财产可查封。”

1916年底,蔡锷病危,弥留之际,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家庭,而是国之大事。他感慨道:“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自觉死有余憾。”蔡锷病逝后,人们发现他不仅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生前“尚欠债三四千金”,亏得抚恤金和友人的资助,才得以偿还各种债务。

蔡锷的清廉本色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尽管他立下遗嘱要实行薄葬,但人民为了寄托对他的敬爱和哀思,纷纷请求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民国之国葬自公始”。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在为《蔡松坡遗集》作的序中写道:“公起家寒素,历岁治军南省,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

蔡锷维护共和,不避艰险,苦心毅力,卒底于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挽蔡锷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与班超、马援一样,功勋永载史册,彪炳千秋,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蔡锷治军理政无不时刻恪守清廉之道,身体力行倡导清风正气,举起反袁护国大旗,“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面对亲兄弟谋取“一官半职”的请求,他严词拒绝,不为所动,坚决做到公器不为私用;面对云南财政危机,他刀刃向内,自上而下,层层减薪,大刀阔斧抑贪扬廉,共克时艰,坚决树立廉洁风尚;面对母亲妻儿,他饱含厚爱,日思夜想,然穿上戎装,誓死护国,一心装着百姓,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坚决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蔡锷的这些“有所为有所不为”俱是君子风度,实为清末民初污浊横流中的一股清流,激扬砥砺时人奋进的力量。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功伟绩,归根溯源,与他自幼素洁清贫的家风,立业后清正廉明的作风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夯实道德根基、涵养清廉之气,蔡锷将军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此。相反,败坏的家风极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一些领导干部锒铛入狱变成“阶下囚”,往往始于没有把好家风建设“第一道关口”,常常混淆了公义和亲情,打着“光耀门楣”“遗泽炳蔚”等幌子,利用权力为家人牟利或放任家人牟利,甚至出现“老子办事,儿子收钱”“夫妻齐上阵,儿女同贪腐”等家族腐败,最终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留下一世骂名,实在可悲可叹。领导干部在为政生涯中,当以松坡将军为榜样,从“修身、齐家”为起点,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正风齐家,方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陈湘林,任职于邵阳市纪委监委)

--> 2023-02-21 陈湘林 ——蔡锷廉政事迹之三 ◆史海钩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7926.html 1 戒奢倡俭 不留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