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4日

史海钩沉

砥砺锋锷,不开“后门”

——蔡锷廉政事迹之一

陈湘林

1882年12月,蔡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1887年,随家人迁居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蔡父起初做裁缝,后来做过几个行业的小贩,也曾教过私塾。蔡母白天砍柴、磨豆腐、煮酒做饭,夜里则干针线活,和丈夫一起艰难地支撑着家庭。蔡家住宅出门就是山道,崎岖陡峭,阴雨黑夜,泞滑难行。蔡锷父母常搓草绳做成脚码子,连同捆成火把的杉树皮,分文不取送给赶路的夜行人。蔡锷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生活清贫仍乐善好施的家风,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风骨,铸就了清廉正派、大公无私、造福黎民的家国情怀。

蔡锷原名为蔡艮寅,1900年追随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改名“锷”,意为“砥砺锋锷,从新做起”,表明一种破釜沉舟、刺破青天的志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

1911年,蔡锷响应武昌起义,在云南发动起义,宣布云南独立。11月1日,云南成立新的军政府,年仅29岁的起义军临时总司令蔡锷,被公推为首任云南军都督。消息传回蔡锷家乡,亲朋好友异常兴奋。蔡姓和其夫人刘姓两家20余人,不辞辛苦,辗转来到昆明求蔡锷安排工作。刘姓亲友刘肇沣对蔡锷说:“他们远道而来,工作不分大小高低,你总得安插。”蔡锷对刘肇沣说:“五哥,我知道你喜欢游山玩水,你在这里游览一两个月是可以的,我是欢迎的。其余的人我实在不能安插工作,叫他们赶快回湖南去,我帮助他们解决旅费,不要在此久留。”情到话到规则不能违,众亲友也通情达理地离开了昆明。

当年,蔡锷的二弟蔡钟也跑到云南,想求个一官半职。以蔡锷的权力,给亲弟弟谋个差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蔡锷对这种“走后门”的行为非常抗拒。一天晚饭后,蔡锷找二弟谈心,言明自己身为都督,不能带头开这个口,劝二弟回老家照顾年迈的母亲。蔡钟听后一言不发,闷闷不乐。蔡锷却寸步不让,二人僵持了一阵。蔡钟见大哥不肯松口,毫无回旋余地,无奈之下徒步返回了老家。

1913年9月,蔡锷在奉调进京离滇时,“先是滇人欲为建立生祠”,被蔡锷坚决制止;后云南省议会议定赠送法金3万元,蔡锷又坚辞,议会亦坚持,出于礼节,蔡锷接受5000元以偿还债务及资助湖广会馆等。1916年,湖南省财政厅长袁家普鉴于与蔡锷的友情,曾考虑安排蔡钟为湖南省铜元局局长,这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美差。然而此时在四川因病重即将去日本就医的蔡锷,专门发电袁家普,称其弟“恐年少,有误公事”。抗战时期,李宗仁路过宝庆,曾去看望蔡锷家人,得知蔡锷两个弟弟家境贫寒,仍在农村干活,没有人当官,不禁对蔡锷肃然起敬。

(陈湘林,任职于邵阳市纪委监委)

--> 2023-02-14 陈湘林 ——蔡锷廉政事迹之一 史海钩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7270.html 1 砥砺锋锷,不开“后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