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大学毕业生是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才,在邵大学毕业生熟悉邵阳,对邵阳有感情,是一支能够留住的重要力量。
邵阳每年在校大学生有4.5万余人,规模居湘西南地区第一,但近三年大学毕业生留邵就业率分别是26%、28%、30%,平均不足30%,表现为人才流失严重与高校教育资源投入增长不相称、企业人才链短缺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相称、人才政策纷纷出台与大学毕业生留邵发展意愿低不相称等三大突出问题。
在邵阳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刘赟委员代表市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委员工作室,就如何主动作为留住高校毕业生提出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用政策留人。建议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由市委人才办牵头,研究出台管用的激励支持大学生留邵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一批、国有企业聘用一批、中小微企业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促进一批、自主创业扶持一批等“五个一批”就业创业行动。通过发放就业创业补贴、提供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等,吸引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在全市人才引进中,每年单列100个名额用于留邵应届毕业生,让他们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同时,支持鼓励优秀本土大学毕业生积极参选“两代表一委员”。
坚持定向培养,用事业留人。要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企业、民生事业等摸排人才需求清单,多岗位、多层次、多领域发布岗位需求,让人才有得选、能够选、选得对。鼓励支持发展起点较低、适合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互联网新经济,增强留邵预期。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计划,每年单列教育、医疗、文旅、农业、科技等定向招聘岗位。支持大学生到乡镇(街道)开展“三下乡”活动,选拔优秀在校大学生兼任村干部。强化校地合作、校地共建、校企互动,支持本地企业与本地院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城校共生”发展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导师帮带将人才留在邵阳。加强本土企业与高校交流互动,组织参观、实习、见习活动,让企业与学生在交流中识别人才,在交往中留住人才。
加强人文关怀,用感情留人。加强邵阳历史、文化的宣传,增加他们对邵阳的认同感,建议从美食、人文、交友等大学生关注和感兴趣方面入手,定期组织开展魏源文化、武冈卤味、崀山旅游等“文旅食”进校园宣传活动,加强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们留下属于邵阳的特色记忆,让大学生爱上邵阳。同时,利用好柔性引进政策,继续实施人才服务“筑巢行动”,为留邵大学毕业生提供医疗优待、免费旅游等优待措施,特别是对留邵就业或创业应届毕业生,凡落户邵阳的,建议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对非邵阳生源、在邵阳无自有住房的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租房补贴,解决他们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
营造重才氛围,用环境留人。全面强化各项服务保障,营造人人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人才环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汇集、发布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提升本地市场人才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企业进校园招聘活动。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留邵人才专题座谈会,评选表彰优秀留邵人才,加强对留邵优秀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创业创新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