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3日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邵阳日报记者 杨 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2021年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但仍面临着耕地保护受到冲击、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种粮经济效益不高、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在邵阳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杨霞委员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发言,就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出建议。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把握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大意义,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制定一套规范化、可操作的举措,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工作抓好抓实抓细。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建立市、县、乡、村级田长及网格田长体系,坚持依法治理,坚决制止和纠正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现象。二是继续开展剩余40%耕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建立政府负总责、农业农村部门监督指导、项目乡镇属地监管、村委会负责管护、受益主体具体管护的工作机制,并强化建后管护经费保障。三是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切实搞好土壤培肥、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的投入,持续保障农田高产稳产。

有效调动种粮积极性。一是优化补贴政策,加大种粮补贴审核发放力度,尽量补齐种植粮食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价,杜绝不种粮而得补贴乱象。二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强化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粮食价格,保护种植大户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粮食生产奖励力度,对种植达到一定规模、为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托管等社会服务中设立专项补贴,探索种植收入保险和“惠农担”粮食贷等金融扶持政策。四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操作培训力度,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农业人才支撑。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有体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保证各乡镇有1名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选派高素质科技人才下乡,分片开展科技帮扶。二是发挥市内农业科技部门优势,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总结出适宜不同区域的高产栽培模式;加大品种引育力度,筛选出适宜邵阳栽培的耐旱、优质、高产品种,优化全市粮食品种结构。三是鼓励粮食生产大户与科研单位、农业院校联合协作,鼓励下乡帮扶科技人才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企业等。

全力抗旱减灾保丰收。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水利专项资金并专款专用,对山塘水库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特别是加大中小型灌区配套设施的维修;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二是农业农村部门切实加强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科学抗旱保丰收;突出抓好水稻“四虫四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探索设立粮食生产应急救灾专项资金。三是推广节水抗旱稻“旱优73”种植。该品种经隆回等县示范种植,节水50%以上,少施化肥农药30%以上,农民种植亩产可达400至500公斤,产量和米质与水稻类同,尤其适合在我市干旱或复垦的耕地推广种植。

--> 2023-02-13 邵阳日报记者 杨 吉 ——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7150.html 1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