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长城两次,都是八达岭。
第一次去八达岭长城是1973年11月下旬,那时我正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读书。我班12名学员都是福州军区各部队的,在班长、时任92师副政委陈全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了八达岭长城。它位于北京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为居庸关的前哨,被称作“玉关天堑”。《长安客话》称:“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这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
我们登上长城的第一个墙台,平台道宽可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内侧有矮墙,外侧有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击孔。顺着墙顶望去,远处是一座敌楼,高高耸立。我们选择那最高峰的墙台,呈一路纵队攀登,陡峭处七十度以上,后面战友的毡绒帽几乎贴在前面战友的毛皮鞋跟。班长在前面猛喊“跟我上”,我是副班长,在后面用劲叫“跟上去”。我们终于登上了敌楼。敌楼分上下两层,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击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那时,八达岭长城这样的敌楼有43座,已修复了十多座。这一座海拔888米,为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的最佳处,又名观日台。我们站在观日台,俯瞰长城内外。北风呼啸,掀起了我们的军大衣。远近雪花飘飘,群山白雪皑皑,我们背诵起伟人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第二次去八达岭长城是2004年6月。我和老伴爬起长城来不禁两腿颤颤,气喘吁吁。我们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敌楼,站在那城台上极目远眺,长城像一条巨龙,游弋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望不到头,看不见尾。正如歌曲《长城长》所唱的:“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我和老伴还在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竖碑处拍了合影。
(伍想德,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