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在学校劳动的经历,那时的小学、中学有专门的“劳动课”。那些“劳动课”,不像今天的学生搞大扫除,应付一下班级卫生就可以了。那时是要进行体力劳动的,比如种菜、挑土、修路等等。不过,我最难忘的还是采茶叶。
记得村小旁边,有一片宽阔的茶园。每到春天,青绿的茶树就簇生出鹅黄嫩绿的新叶子。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茶叶就开始疯长。几场雨过后,茶叶挂满晶莹的露珠,伴着微风跳起欢快的舞蹈。这时,采茶的时节就到了。
采茶叶是一门技术活,必须做到又好又快,否则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小茶芽一撩,两根手指使劲一夹,一片完好的茶叶就落在手心里。握在手中的茶叶,不能抓得太紧,否则茶叶就会失水,失去原来的鲜嫩;抓得太松,就会把握不住,掉在地下。采茶的时候,几叶一芽或一叶一芽都有讲究,老叶子不行,老枝更不行……采茶的时候,茶山上除了人影攒动,没有其他的景象。早春的茶园,一片葱茏。微风吹来,携带着蒙蒙雨丝,扑在我们脸上,其间不时夹杂着布谷鸟的吟唱。空气是那么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采茶叶的时节,学校往往放一上午的假,老师们也跟着采茶。四个小时后,我们就把茶叶放在大队茶场过秤。这时,茶场的会计就拿出一筒硬币,有壹分的、贰分的、伍分的,按茶叶的重量计价给我们。那时每斤茶叶的劳务费大概是六分钱,我们一上午的所得不多,但心里却充满一种收获的喜悦。然后,我们拿着这些钱去换取自己需要和喜欢的文具、书本和零食。每年的采茶时节,就是我们小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一则可以自由走动,摆脱读书之苦,二是有“钱”可赚。这种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和体会的。
我们采完茶后,母亲总喜欢一个人背着个小篓子跑到茶山里,仔细搜索一些大家遗忘的嫩叶。母亲加工的茶叶,要到过年才能拿出来招待客人。乍一喝,微苦。可几杯水泡下去,茶色依然淡绿,依然清香扑鼻。喝过之后,口齿生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加工作后,有朋友常常送给我一些包装精美的高级茶叶。泡好茶,一揭开杯盖,就有一股浓香扑来。可奇怪的是,我总觉得那种香,有些做作,有些不真实,与我记忆中的茶香相去甚远。我曾经打电话要母亲做一些农家茶叶来。可母亲说,茶树都没有了,还怎么去做茶叶呀?我一听,不禁哑然失笑。我采茶的岁月,还有母亲制茶的时光,就如我的童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就有了惆怅,并久久难以释怀。
(刘凯,曾任职于武冈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