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其著作中,诗歌占的分量虽然不多,却不乏富有哲理、启人深思的佳词丽句,如“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
朱熹的诗句晓畅如话、通俗易懂,但有些诗句正因为他是用当时、当地的大白话写的,而让读者费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中的“渠”,就常常被人弄错意思。相当多的读者把这两句诗译成:“借问水渠中的水怎么这样清,还不是因为源源不断有活水流进来。”笔者在校读《邵阳文库》书稿时,发现一位知名学者也是这样译的。这样译,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清楚明白的。但是,要知道朱熹在这里所问的到底是水渠,还是其他?我们必须弄懂“渠”在诗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朱熹是江西婺源人,在赣方言及吴语、粤语、客家话中,“渠”同“佢”,是第三人称代词。如:渠是何人?意思是:他是谁?诗人在诗中问的是“它”,而不一定是“水渠”。那么这个“它”所指代的是什么,就得去读全诗了。
“问渠”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前两句来看,我们知道朱熹所问的是那口“半亩方塘”,而不是问“水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这塘中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总有活水不停地流下来。
《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被后人广为引用。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们要博览群书,精研学问。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思想常新。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陈扬桂,隆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