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画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五牛图》。
《五牛图》在中国绘画史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它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帝王文人题跋最多的名画。《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滉,他绘此画时,正在唐德宗的宰相任上。
韩滉和许多上层人物一样,每有闲暇,便挥毫绘彩,以表胸意。有一天,难得一个好天气,他出外郊游。瞥见一群黄牛散布在旷远的草地上,有的认真埋头吃草,有的懒卧晒太阳,有的回头舔舐皮毛,有的荆丛摩痒,有的追逐戏耍……这祥和生动的一幕,让韩滉立刻来了兴致。他从随从那里取来笔墨,把这些牛的千姿百态一一写生下来。写生得来的东西,它还不是画,顶多算是绘画创作的资料。韩滉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立意、构思,便在一张184cm×28cm的麻纸上平直画上了5头牛。几乎没衬什么背景,倒是5头牛的变化形态,使画面生动了得。
左起第一头,双角朝前微翘,四蹄稳重分立,皮毛皱褶,骨架清晰;第二头,毛色略浅,头部向后扭转,似在伸舌舔舐,小耳挺立,配以蜿蜒双角,珊珊可爱;第三头,是唯一正立之牛,牛角撇两边,腿蹄并整齐,口鼻精致,憨厚端庄;第四头和第五头,一是黑白皮毛,咀嚼中低处植物,一是钝角下垂,在荆棘处摩痒。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双眼略有夸张,眸里透着灵光;除第三头正对观者外,其余虽姿态万千,但头的朝向却出奇一致。
五牛绘于纸上,看似静态,其实却活泼生动。但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韩滉又是当朝宰相,连画五牛,表明他重视农业,鼓励农耕;有人认为,牛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驯服温顺的品质,作者画牛,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忠贞品质。甚至有人认为,五牛出自宰相手笔,且有皇帝题跋,必有仙魂相附,于是便将五牛分别命名为福牛、禄牛、寿牛、禧牛、财牛,把它和富贵吉祥、平安如意关联在一起;或命名为拓荒牛、好运牛、招运牛、旺家牛、如意牛,将它与风水、祈福、开运融为一体。这就把画的主题想得有点玄妙了,或者说是公然将画作“为世俗所用”。
其实,画作的主题还有另一说法:那就是韩滉有五兄弟,而作画时,只有他一人活动在官场,其余四人都闲云野鹤,生活安适。但是,他们的大方向完全一致,思想紧紧与这位当宰相的兄长保持一致——忠于德宗皇帝,忠于大唐王朝,这是在向皇帝表忠心。
这幅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乾隆观画后大有感慨,欣然在正中间那头牛的上首题诗:“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乾隆从五牛想到统治阶级高层,再想到民间,说不定这幅画对他以后治理国家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绘画的角度看,现代的黄胄画驴、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刘继卣画猪,都传承了韩滉的国画笔风。
我还听我大哥说过,他也非常欣赏这幅画。因为大哥也有五兄弟,他也是老大。大哥虽为一介小小公务员,但带领兄弟几个过好日子也是他应有的职责。从此,他就时时以“五牛”韩滉为榜样,带领兄弟们勤劳温顺,负重前行。
图上五牛虽然“闲适”,但是《五牛图》的流传却不平凡。清代以前,它一直在宫中流传。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劫走了《五牛图》,从此该图下落不明。20世纪50年代,香港企业家吴蘅孙的集团破产,决定将在海外购得的《五牛图》拍卖。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文化部派团队前往香港,先是鉴定真伪,然后不惜高价拍回,现存故宫博物院。
国宝回家了,随之而来的是仿制品也多了起来。有一次,儿子去广州出差,在一个工艺品门市部看见了一帧装潢精美的铜版《五牛图》。他知道我曾多次念叨过《五牛图》,尽管价格不菲,但他还是买了下来。拿回来后,我立刻将它摆放在书桌的右上方,以便能朝夕观瞻。
(易祥茸,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