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山出生长大的魏源对山有特别的感情,以至影响到他后来最喜欢游山。从“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峰最上头”,到1857年64岁终老,足迹遍及泰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等五岳和庐山、黄山、武夷山、雁荡山等佛教、道教名山,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山。
他的诗句“我今无一当何有?唯有耽山情最真”“半生放浪深山里,且逐烟霞穷不已”,是其爱山的真实写照。五岳至尊的泰山,魏源至少游过四次,留下《泰山日观峰古封禅坛歌》《岱山经石峪歌》《岱谷西溪》《岱谷徂徕》《岱谷灵崖》《岱谷原岭山汶源》《岱谷陪尾山源》和《岱谷沂山瀑源》等雄壮、瑰丽诗篇。
梅山也是山歌的海洋。梅山的山歌,影响了魏源的诗歌创作。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潜移默化。魏源老家旧称隆中。隆中山歌唱道:“小物皆有大用处,破烂东西也须存,好药即是眼前草,只要会用件件行。呀,世上哪里有全人。”与魏源所主张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人才观相似。另外如:“看事容易做非轻,不是生成靠学成,做到老来学到老,还有几分未学精。呀,事不会做要留心。”还有:“飞鸟也有罗网套,猛虎也有麻绳绹,讲起莲花活活现,上得场来没处逃。呀,不饮凭他酒价高。”魏源《默觚上·学篇一》中有相似的观点:“及而后知,履而后艰……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啜。”
其次,魏源诗歌语言借鉴了梅山山歌重言叠唱和俚语入歌的技法。先说重言叠唱。这是一切民歌包括诗经风雅的语言特色,梅山山歌自然也不例外。如新化情歌歌词“这山望到那山高,望到情妹捡柴烧。情妹没柴我来捡,情妹没水我来挑。高山高岭高上天,望见哥家冒青烟。何日到得哥家去,冷水淘饭也清甜。哥在高山打石头,妹在坪里看水牛。石头打在牛背上,看妹抬头不抬头......”以及隆中山歌中的“勤耕苦读般般有,懒懒惰惰一世贫,自古成人不自在,由来自在不成人。呀,还是站稳脚跟来做人”等等,都运用叠字、顶针、回环、对举、层递、钩连等方式,通过重言叠唱,以深化感情。
魏源诗中,重言叠唱的诗句也随处可见。叠字的有“落落开开花作市,青青紫紫草如城”(偶感)、“船船灯火船船笛,步步楼台步步花”(扬州画舫曲);顶针的有“夜夜吹天天忽冥”(大雪行)、“山影化云云化无”(西湖夜月吟);回环的有“湖外青山山外湖”(扬州画舫曲)、“晴多望雨雨祈晴”(登高邮);对举的有“人坐春树下,月明春树上”(西洞庭包山寺留题)、“地气辄随王气尽,前人留与后人愁”(金陵怀古);钩连的有“君不见,花时少,实时多,花实时少叶时多,由来草木重干柯。秋花不及春花艳,春花不及秋花健。何况再实之木花不繁,唐开之花春必倦”(读书吟示儿耆);还有有层递式的,如“影中之影梦中梦”(香港岛观海市歌)。总之,魏源学习民歌重言叠唱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缀玉串珠、音韵流转的艺术效果。
再看俗字俚语入诗。有人说魏源的诗“艰深晦涩”,其实,他善于学习民歌中将方言俗字点化入诗的手法,如“荡荡平平地,青青白白天”(西行杂诗),“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晓窗),“利舵名帆日夜牵,水行争似陆行便。虽然生死由天定,毕竟多翻浪里船”(叹救生船)等等。除了学习民歌将梅山地区的俗字用于诗中,魏源诗歌中还有以梅山方音入韵的情况。不了解梅山方音的人,甚至批评魏源的诗存在“跨部通押”之弊。对此,方言学家钱毅先生指出:魏源诗歌用韵18个韵部,其中阳声韵7部、阴声韵7部、入声韵4部。他的诗歌阳声韵之间存在后鼻韵尾的韵字押入前鼻韵尾的韵字,阴声韵部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些跨部的通押。这种转化现象与梅山地区方言的特色一致。魏源用家乡方言入韵写诗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他的诗《钱塘观潮行》第7韵段的韵脚字是“桡讴涛高潮”,其中“讴”字应归入尤部字,而其他4字都属豪部字。钱先生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说明,魏源在诗歌用韵方面,受到梅山尤其是其家乡魏家塅方音的影响。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省梅山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