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还得是在农村,那是梦想出发的地方。好多在城市打拼的游子们,趁着新春佳节,千里万里回到家乡,除了阖家团圆,陪伴陪伴家中长辈,也是想走走饱含稻泥土味的田埂小路,想看看依然斑驳清澈的村口老井,想闻闻记忆中腊肉的柴火香味……
团圆是新春主旋律
我们村,不大,只有百余户人家。但一个村,又很大,在外拼搏的游子可能遍布了大半个中国。有时候都不用问,从大家带回来的不同城市特产和开回来车上挂着的不同地域车牌,就感受到了大家从全国各地赶回老家过春节的喜悦心情。总有人四海漂泊,但都偏爱回家。“一年到头,就年终的这桌团年饭吃得最踏实。”一位从贵州回村的乡邻说。
今年春节是全国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后的首个新春佳节,原本以为农村年味日渐淡去,实则不然,今年春节,不管是村里乡邻的串门祝福,还是亲戚好友间的联亲走动,都格外热闹。几个家庭相约一起到辈分高的长辈亲友家拜年,几代同堂,随便一餐饭,就是四五桌,其中,10岁以下的小朋友凑在一起,就将近两桌了。“世界是靠人撑起来的,不管赚钱多少,就看看后生们、小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最美好的生活。”村里老人们说。
走动是感情催化剂
除夕夜吃团年饭,大年初一互相走动拜年,是村里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新春活动。一个家庭一个领队,全家总动员去到另一家庭拜年送祝福,成年人一杯土酒、几盏热茶,香烟一点,开心畅谈;小孩子则是各种小糖果塞满了口袋,好不高兴。
串门走动,除了联络感情,还可以修复关系。一年下来,邻里间的生活小意见,也会随着一声上门拜年的祝福而一笑而过、烟消云散。去年,村里紧邻的两户人家,因为共有的公共地块在修路时,老一辈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年轻一辈们对地块“历史权属”不甚了解,所以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彻底梳理清楚,各自家庭心理都多多少少有些“小疙瘩”。如今过年了,两家前面做了几十年的邻居,老宅常在,后辈们延续下去,还将长长远远相邻下去。两家都趁着大年初一,按照往年的常态,先后走动串门为对方送去了新春的祝福。然后坐下来,一杯热茶,三五句交流,把所有人的心结全部解开。对呀,邻里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像两个齿轮一样,互相礼让、互相包容,啮合得当、共同发力,才能更好一起向未来。
过年嘛,是大家的新年,老中青幼都是满心欢喜,以自己的方式过着美好的新年。
祭祖是老传承
“在世有碗茶,离世有炷香。”祭祖是对先辈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后辈传统孝道身体力行的一种传承教育。村里一年有两个日子,是长辈们需亲自带着后辈,登高上山到祖辈坟前,去告祭先祖的,一个是大年初一,一个是清明节。月是家乡明、水是故乡甜,培养后辈们饮水思源的感恩之情和落叶归根的爱乡之情,要仰仗老一辈的传帮带,要从娃娃一辈开始抓起。
往年基本上是鞭炮、纸钱、香烛作为祭祖的主要祭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村民们山林防火意识的不断加强,文明祭奠成为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坟前告祭较多以鲜花和跪拜为主,少数焚烧纸钱的村民,也会做好防火措施,避免引发山火。今年初一,下了点小雨,这为护林提升了几分安全保障。
运动是新时尚
疫情的这几年,“健康”成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自身资本,锻炼也成为当下很多家庭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作用下,村里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里修建了篮球场,添置了很多健身器材,特别是村里的水库通过整修后焕然一新,还新修了游步道。饭后,在篮球场做做运动,围着水库散步慢跑,已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这个健康的生活新习惯,正在逐步替换以往长时间喝酒、打牌的过年聚会方式,运动健身正在成为村里的新时尚。特别是今年,天公作美,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好天气。
浪漫十里长街、银沙走廊,也不及家乡泥泞小道、柴火味道。在外的游子们,只要想回家,就回家吧,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与父母家人闲坐,温暖治愈挫折的伤痕。并期待新的一年,如意顺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