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省领导对新宁提出‘百里脐橙连崀山’的产业发展期望,下一句我们怎么对?根据新宁实际,我的个人建议是:‘万顷兰花美新宁’。”1月11日,面对前来走访慰问的新宁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该县县城金石镇一套80平方米的普通居室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轻言细语,却语惊四座。
“新宁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旅游立县’,而新宁的兰花资源得天独厚,其中美丽异常的合欢盆距兰,目前仅在我国新宁和台湾发现。我今后的日子,主要就朝着‘万顷兰花美新宁’这个目标奋斗。”老人继续侃侃而谈,意气风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努力的方向。88岁怎么了?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我要毫无条件地继续干,没说的!”老人的倔强里,透着孩子般的童真与童趣。
他是谁?说话缘何如此有底气?
圆了两个奇梦
他叫罗仲春,曾经像袁隆平一样圆了自己两个奇特梦想:袁隆平圆的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非洲覆盖梦”;他圆的是“石头上长黄金”和“树干上结钞票”的奇梦。
铁皮石斛位居我国“九大仙草”之首,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崀山铁皮石斛作为铁皮石斛一个独特亚种,一度被人誉为“还魂草”,其药用价值超乎同类,市场鲜草价格曾经高达每公斤3000元。自2010年8月2日崀山申遗成功后,新宁山上有树不能砍,有矿不能挖,不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亟待转型。
此时,罗仲春已经退休并且已经年满65周岁。但当年,已有43年党龄的他想政府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村民走上了人工种植崀山铁皮石斛道路。
“研究结果表明,崀山铁皮石斛最适合生长的环境第一是石山,第二是树干,所以当时我提出了‘石头上长黄金’和‘树干上结钞票’梦想。”罗仲春回忆。
然而,“花草”“树木”虽然同属植物,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隔行如隔山。罗仲春一直研究的是“树”,对于“草”,尤其是“精灵古怪”的崀山铁皮石斛人工驯化,则更显陌生。
“老百姓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盯着我,我能够退缩?”罗仲春别无选择,迎难而上。
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罗仲春次子罗毅波介绍,当年父亲对铁皮石斛的人工培育到了痴迷的态度:“他在狭小的窗台上建立起一个简陋的铁皮石斛物候和生长规律观察室,每天观察和记录有关数据,还天天坚持写种植铁皮石斛栽培日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罗仲春的“铁皮石斛栽培技术”于2011年7月9日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在罗仲春的精心指导下,2011年8月,崀山镇石田村村民何烈熙在田间栽培30平方米铁皮石斛,第一批鲜品收获4公斤,纯收益超过4000元,来自北京和长沙的相关客商迅速与其签订了铁皮石斛长期收购合同。消息传出,当地村民争相仿效,当年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增加到300余亩。2012年,新宁县委、县政府将栽培铁皮石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
罗仲春深知,利用农田种植铁皮石斛,只是帮助和引导当地村民实现生产转型的权宜之计。要让村民长期依靠铁皮石斛过上长期和稳定的好日子,关键还是要实现铁皮石斛的原生态栽培。在他的倡导和指导下,目前新宁已经在丹霞石壁上人工栽培铁皮石斛100多万丛,成活率在95%以上,且这些人工栽培的崀山铁皮石斛冬抗冰霜雨雪,夏耐石壁表面70摄氏度高温,成为冰火不侵的“天之骄子”,圆满实现了罗仲春当初的“石头上长黄金”梦;罗仲春还在黄龙镇茶亭村选择了42棵阔叶树干,移栽了二年苗龄的铁皮石斛3445株,成活率居然高达100%,也如期实现了他“树干上结钞票”的梦想。目前,这一生产技术正在大力推广之中。
“由于铁皮石斛是附生植物,把它种在石壁和树干上,不但对石山和树木没有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保护石山和促进树木生长。”罗仲春介绍。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那么,一名年逾花甲的老人,为何敢于勇挑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重担?
驯化珍稀植物
在新宁县林科所,深藏着一片当今世界面积最大、株数最多、海拔最低的银杉人工林14亩共1120株。这一“世界之最”,是罗仲春一手缔造的。
在地球新生代第三纪,银杉曾广布北半球的欧亚大陆,但第四纪冰川时期,银杉遭遇毁灭性打击,在1955年以前,仅在德国、波兰、法国和前苏联发现过银杉化石。
1955年夏,我国植物学家钟济新在广西龙胜首次发现活体银杉。此次发现震惊世界,银杉由此获得“中国植物界的大熊猫”美称。
罗仲春1935年春出生在安化县梅城镇横岩头村,自幼喜山好水,亲近草木。1953年,罗仲春考入长沙林校造林专业。1957年毕业时,正值国家提出“愿为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号召。作为当时该校唯一的应届党员毕业生,罗仲春本可留校任教,但他却毅然决然向组织提出:“给我十万亩荒山,我要干一番绿色事业。”当年8月,他从省城分配到刚刚组建的偏僻的新宁县万峰林场。
万峰林场没有十万亩荒山,但在该林场奋战12年、最后当上林场场长的他率领职工在此营造高标准杉木丰产林3333公顷,万峰林场由此成为新宁一家“模范林场”。
广西龙胜发现银杉的消息传到新宁后,罗仲春敏锐认为,新宁距离龙胜不远,生态环境相似,既然那里遗留银杉,新宁应该也不例外。从此,他与同事不辞辛苦,经常有意深入与银杉生长环境相近的深山老林考察,多次为此遭遇危险。
1979年10月下旬,新宁县林业工作人员邓大根和伍炳焕在界福山采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树木标本,罗仲春一看,一股热血顿时从脚底冲上脑门:“这是银杉,这是银杉!”为了慎重起见,1979年11月1日,罗仲春带人爬上界福山的“牛脊背”,穿越悬崖峭壁上宽不足1米的羊肠小道,来到标本采集地查看。“啊,银杉,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只见一群当地名叫“杉霸公”的挺拔巨树屹立在山脊两侧,一数,足足60棵,其中活立木58株,最大一棵高达20米,胸径43厘米。
1979年11月25日,中南林学院专家对罗仲春等人的发现作了确认;1979年12月16日,罗仲春在全省林学会上正式宣读了“银杉调查报告”;1980年9月12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专程奔赴新宁考察界福山银杉并盛赞其拥有三大特点:一是分布海拔全国最低,其中最低处为900米;二是混生树种奇特,与长苞铁杉、茶梨混生;三是林相整齐,生长良好。
“银杉之所以被称为国宝,除了它的珍稀外,还因为它自身的美丽和实用。银杉似杉非杉,似松非松,叶背特有的两条白色气孔带,银光耀眼,风一吹,整个树木如同白雪翻飞,再加之其材质优良,对银杉加以人工驯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罗仲春介绍。
从全省林学会上回到新宁,罗仲春便开始从事银杉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反复实践,历时多年,期间不知经受多少磨难,他终于把“喜凉、喜雾、喜肥、喜洁;怕高温、怕渍水、怕空气干燥、怕虫”的银杉从高山迁到丘陵地带“安家落户”。1987年,他又开始了银杉生产性试验研究,在新宁县林科所的植物园内,模拟银杉原产地的生态条件,建起仿生园,大规模栽植银杉。经过20多年的努力,罗仲春共牵头培育出银杉苗12600多株,为全国天然银杉3266株的3.8倍;银杉造林13.37亩,定植银杉1112株,即如今隐藏在新宁林科所内的“世界之最”,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罗仲春也因此被同行誉为“银杉之父”。
人工驯化后的银杉,生长速度大大快于野生状态。在新宁林科所里,矗立着一棵气势宏伟的银杉。怀抱这株银杉,罗仲春深情地说:“这棵银杉是1982年从原产地界福山移栽而来的,当时苗高只有10厘米,到今年40年过去,如果它是在野生状态下长成今天这个样子,至少需要300年时间。这,也许就是我们千方百计人工驯化珍稀植物的价值所在。”
代言神奇崀山
驯化银杉,造福人类;驯化崀山铁皮石斛,造福父老乡亲。这些,只是罗仲春所作贡献的冰山一角。从小到大,从在职到退休,他始终坚持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
罗仲春历来淡泊名利,但到了晚年,却接连出版各种著作,至今已经出版六部作品,而且还有多部作品正在付梓和写作当中。“他是为了宣传崀山,才不遗余力坚持写书!”新宁县老科协秘书长刘秉红一语道破天机。
2008年,罗仲春与儿子罗毅波合作编写的植物名录《新宁植物》出版,该书共收录新宁植物239科1035属3157种,相当于给每种新宁植物登记了户口和办理了居民身份证。
“罗老编写这部书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崀山申遗,因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需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刘秉红说。
熟悉罗仲春的人都知道,他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疾病,尤其是高尿酸引发的痛风,一旦发作几乎寸步难行。但是,为了《新宁植物》的出版,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他拖着病体继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采集标本。从1979年到2008年,30年时间里,罗仲春与罗毅波一共采集并压制标本8911号,约7万份。
《新宁植物》对每一种植物均列出一至数号标本作为鉴定依据,其中每一号标本均有标本产地、海拔高度、生长环境、时间、采集人和采集号等记录,其详尽和周密堪称标本制作的极致,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等权威专家高度评价。
因为《新宁植物》一书中的标本采集工作受到国内权威的一致好评,罗仲春多次受邀为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采集国际学术交流标本。罗仲春将这些任务视为宣传和推介崀山的良好机会,除了自己外,率领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甚至孙辈共同上阵。近年来,罗仲春共牵头采集国际学术交流标本2670号,约5万份。
“我老伴小学没有毕业,但是制作植物标本的水平,达到了博导的高度!”罗仲春经常盛赞小自己两岁的妻子。
配合《新宁植物》的出版,罗仲春紧接着出版了《崀山草木情》一书,用博物学家的口吻,生动描述了崀山50种美丽而神奇的植物。
罗仲春还直接参加崀山的申遗工作。他受新宁县委、县政府之邀,担任崀山申遗顾问。2009年4月至5月,正值崀山丹霞石壁鲜花盛开时节,罗仲春抓住这个宝贵时机,向中外专家详细介绍崀山植物的多样性,引发中外专家强烈共鸣。在此基础上,罗仲春接连撰写出《崀山生物多样性考察研究报告》和《丹霞地貌区生物多样性图谱》,给崀山申遗提供了坚实的生态环境资料。
躬耕林业66载
从1957年至今,罗仲春躬耕林业66载,荣誉等身,建树不凡。1991年,他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期间,他曾获“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退休后,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老年科技精英”;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湖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获“邵阳市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
罗毅波坦言,是父亲罗仲春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取向。从小,罗毅波就是父亲的小助手。高中阶段参加全省组织的舜皇山林场自然资源考察后,更加坚定了他子承父业的信心和决心。然而,罗毅波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林学院,第二志愿是南京林学院,第三志愿是中南林学院,但遗憾的是最后只考上了湖南林校。林校毕业后,罗毅波回到新宁县林业系统工作7年,其中近5年的时间,罗毅波与父亲共事,常与父亲进行野外植物研究作业,意志有点消沉。
“是乔木,最终总会拨云见日!”在苍茫山野中,罗仲春鼓励儿子。
经过艰苦磨砺,1990年,26岁的罗毅波前往中科院植物所攻读研究生,并留在该所工作,如今已经是我国兰花研究首席专家。
2015年5月,林业专家在新宁县一渡水乡进行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一个石斛属新种,该新种最后被命名为罗氏石斛,以此对长期从事中国兰科植物研究的罗仲春表示敬意。
近年来,每到节假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敦实的中年汉子孤身前往茫茫山野采集植物标本,他,就是罗仲春的嫡传弟子——新宁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邓小祥,同时也是罗仲春“石山上长黄金”梦想的直接实践者。2015年,他实施的崀山铁皮石斛丹霞原生态栽培研究取得成功,随即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崀山崖壁上种植铁皮石斛近50万丛,年均产值达到5000万元。2012年,邓小祥被选拔为湖南省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三次获得省级表彰。
“做罗先生的跟随者,此生无憾!”邓小祥表示。
“合欢盆距兰目前全球仅发现500株,其中新宁200株。我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目前外形最美丽最迷人的兰花。我们新宁拥有兰花种植的人才优势、生态优势和消费优势,通过人工驯化,完全可以将它培植为新宁的一个新兴朝阳产业!”仰望崀山辣椒峰,罗仲春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