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路上,我们党正面临一场市场经济挑战的大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经济体量扩增最快、国民财富总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作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政党,如何防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党员干部的诱惑、对党的肌体的腐蚀,更是我们党必须直面且必须消解的重大难题,是一场新的大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坚持问题导向,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为什么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仍然存在不收敛、不收手的现象?为什么腐败的存量尚未清除、增量仍有发生?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是拥有权力的管理者,今天的用权、施政、管理,甚至治国理政的大事,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经济建设又是在市场经济、资本运作中进行的。在这里,资本与权力相遇了。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当权力调控市场、权力与资本相遇时,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导致腐败。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结合,使得道德的界限丧失、法律的界限模糊,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所严厉批判的垄断资本主义,彻底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塑造河清海晏的政治生态。
第二,从思想上落实固本与培元。在市场经济中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就必须在思想上固本培元。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会追求公平,市场遵守规则,道德要求自律——要求道德。尤其共产党人应该始终是全社会的道德楷模。正是这种“二律背反”从两端形成的强大张力,使得“两面人”等现象出现。
市场经济是“趋利”的。在市场经济考验中把“利”与“义”协调起来,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义利冲突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为义弃利,鼓励、向往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其原因也是特色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以“厚德”而“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遵守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不能“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底线和边界,就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这是共产党员的需固之本、需培之元。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欲望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结合起来,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第三,在队伍建设上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变质,不变色”过去讲得多,现在为什么还要加一条“不变味”。这就是针对市场经济的新考验、新问题来说的。如果变了味,质也会变,如果变了质,色必然变。市场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基础,不可以有分秒间断,不可能把经济活动停下来再整党治党。必须在确保市场秩序可控、经济运行稳定的状态下果断行动,既刮骨去腐也对症给药,既标本兼治也激浊扬清。理论要透彻,措施要透底;共产党人的道德高地要坚守;不变质、不变色,还要加一条不变味。
我们还要警惕和防止一种“变味”:在全面从严治党之下,一些地方悄然出现变了味、走了样的倾向。诸如,“不落腰包、不留痕迹”的隐形腐败,“为官不为、不愿担当”的庸政懈怠,“空喊不干、不干无错”的形式主义,“照搬照转、空谈空转”的官僚主义,“数豆子的比种豆子的还多”“动辄得咎、不动最好”的种种奇形怪状,都是对反腐倡廉的消极对抗,是“变了味”的腐败和腐朽,是必须清除的公害。
前进路上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且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只要坚持问题导向、真正解决问题,只要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治党,我们伟大的党一定能战胜市场经济的挑战,杜绝腐败变质的危险,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