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性”一词,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未载,亦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但作为俗语,今仍广泛使用,故商务印书馆《汉语方言大词典》有录。《汉语方言大词典》载“发性”义项有二:一指生气、恼怒、发脾气,见于江淮官话、赣语和闽语;一指赌气、撒娇,见于客话。
“发性”作为俗语,为动宾结构,所“发”之“性”指性子。俗语“发性”由来已久,明环中迂叟(陈士元)《俚言解》载:“俗呼发怒曰发性。《笠泽丛书》:‘先主性狷急,遇事发作,辄不能忍,寻复悔之。’发作二字亦俗语。”《笠泽丛书》,唐陆龟蒙撰。又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日,柳氏偶然收拾橱柜子,看见了象棋盘和那棋子,不觉勃然发怒,又骂起丈夫来……把那象棋子乱撒在街上,棋盘也掼做几片。朱世远是本分之人,见浑家(柳氏)发性,拦他不住,洋洋的躲开去了。”
今天邵阳方言里的俗语“发性”,按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针对小孩。小孩年幼,不懂事,不能控制情绪,稍不遂愿便任性而为,大发雷霆,哭闹吵骂,甚者满地打滚,砸碗摔凳,这样的情形便称为“发性”。孩子“发性”,旁人上前哄劝孩子,这时候家长多会佯装生气,并制止道:“又在发性了!莫管他莫拉他,由他发性去,看他发得好久!”这里的“发性”,含义为《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注解的第一义项,和上面陈士元《俚言解》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所记很是接近,都是指任性发火、撒泼、歇斯底里。
邵阳方言里“发性”的第二种情形说的便是成人。熟人亲友之间,有一方认为对方有过错——或是无意疏忽失礼,或是有心轻慢侮辱,便心生怪罪。不过终究是熟人亲友,心里有气也不好直接表露,只能隐忍,暗中赌气,然后往来明显淡漠了。对方识脸色,便会反省自己究竟在哪里开罪了他。但细究下来,认为所因不过是点鸡毛蒜皮的事,便认为他实在是鸡肚心肠、小题大做。于是背后与人议论,称对方的这种行为为“发性”:“我开始还蒙在鼓里,想了好久才想起的。你看,才为了这么点麻子事,他就一直发性!”这里的“发性”,意近《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所注解的第二义项;同样是指成人,但与明代陈士元《俚言解》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所载之含义已有较大差别。
从明代及之前单指成人任性发怒,到如今既指儿童哭闹撒泼,又指成人受委屈后心中暗自怨愤、怄气,“发性”的含义已发生了歧变。这说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性”一词在邵阳方言中一直是很常用的俗语。
其实,“发性”并非只是俗语。杜甫《大云寺赞公房云》:“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云:“稻米无知,岂解穷理。麴蘖有毒,安能发性。”这两处的“发性”为佛学用语,其所“生发”之“性”,指的是佛教语之“慧性”和“定性”。
中医有“发物”,以为“发物”容易诱发新病,使得旧病难愈,因而需要忌口。这里的“发物”一般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的食物。中医又认为食物性分寒热,病人食用,需要辩证施膳,否则食物的“食性”就会异变为“发性”。这里的“发性”为偏正结构,是指物品所具有“生发”“扩散”的某种性质(多指不好的方面)。具有“发性”的不只食物,也有药物,如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
(阿旧,新宁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