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巩固基层基础,注重动员部门单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努力构建大防控的消防工作格局,切实提高消防安全治理水平。
坚决扛牢消防安全责任。突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牢消防安全政治责任。一是强化思想认识, 把贯彻好、落实好安全生产政治责任作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落实落细责任, 坚决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切实把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单位专门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确保全市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构建社会参与的大防控格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水平。一是防患未然,打造隐患排除“先锋队”。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核心要求。坚持安委会、消安委实体化运行,建立阶段性集中部署、定期联合会商、季度考核通报、督办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行业系统标准化管理、社会单位规范化管理,构建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消防救援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协同履责、社会单位自我管理、安全理念融入人心的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新格局。二是精准治理,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牢固树立“预防大火发生、遏制小火亡人”的火灾防控意识,按照突出季节性、区域性的原则,找准找全火灾高风险点和火灾防控薄弱点,紧盯辖区重大火灾隐患,建立老城区专业消防巡防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坚决杜绝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开展经营性自建房、高层建筑、电气火灾、文物古建筑、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等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宣传发动,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格局”。形成“线上+线下”“媒体+平台”“日常+关键”的宣传教育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消防安全常识进社区、农村、校园、企业”,提升群众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和逃生自救互救能力。
夯实公共消防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安全治理机制,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冈,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是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巩固和运用好基层消防上台阶三年行动成果,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推进消防水源、消防队站、消防车通道等公共基础建设延伸至299个行政村,打通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二是建强消防救援力量。加强14个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299个村志愿消防队、16个社区微型消防站人员装备配置,高标准完成全国重点镇和老城区专职消防队达标建设。三是升级消防技防手段。加强互联网、5G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以消防安全监管为中心,建立智慧型消防平台体系,将“智慧消防”发展同步纳入“智慧武冈”建设规划,充分发挥3万余个消防点位作用,实现消防安全从“传统人防”向“智能技防”迈进。
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一是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深化拓展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行业部门、基层组织、重点企业共同组建专业队伍的模式,优化各级救援力量的战斗编成,组建“县—乡—村”三级作战构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大型消防综合演练、召开消防安全座谈战评会,形成市域联动、立体高效的防控体系和处置体系,提升实战救援效能。二是打造现代化应急保障模式。完善救援物资装备和专家技术联动机制,整合行业部门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单位资源优势,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组建全方位的联勤保障力量,提升应急保障水平。三是构建双重化调度指挥平台。建立智能化、专业化的县级消防指挥中心,结合1+N大数据平台,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反应灵敏、上下联动、高效畅通的消防“智慧大脑”,提高救援智能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武冈市委副书记、市长)